特約記者/黃婕恩
2018 Openbook好書獎暖身講座系列活動,11月21號邀請到兩位媒體工作者擔任講者,一位是卸下網路媒體職位後重新創辦雜誌與報紙的李取中,另一位是由中學歷史老師投身新媒體的蕭宇辰,兩位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但同樣對內容創作充滿熱情,在誠品書店古典樂的伴奏下,跟大家分享投入不同媒體型態的初衷,以及構思內容的心路歷程。
蕭宇辰(右)與李取中(左)(攝影/黃婕恩)
李取中-從網媒到紙媒體
「退伍之後,還是不太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是依循自己在南部的想法,好像要找工作就要往台北發展,於是隻身搭車到台北。」就像所有的北漂青年一樣,李取中在退伍後,漂進了大城市。
決定從學習電腦技能開始培養專業技能,沒想到卻無意間進入了網路業,「我選修了青輔會的電腦課程,對電腦軟體的技能都是在這兩三個月發展的,最後在要結業之前看到一個網站有在徵人,當天下午就帶著作品過去面試了。」就這樣,李取中成為了奇摩站(kimo)的創始員工之一。
李取中說,大部分網路服務的規劃,舉凡電子商務平台、拍賣平台、部落格平台、社群網路平台等,他都有接觸過,並在這段時間深入地去瞭解網路的應用服務,這樣的經歷讓他更了解瀏覽或者閱讀的媒介,也成為了他日後經營紙媒的養分。
講座中李取中輕描淡寫他在網路媒體的亮眼成績,但今年48歲的他除了參與創辦「奇摩站」(現為Yahoo!奇摩)、待過「和信超媒體」,也是樂多新聞創網站的創辦人,而到底是甚麼樣的契機讓他在網路媒體事業達到高峰的時候,放棄網路新貴的高薪工作,毅然決然跳進雜誌圈呢?
「做大誌是完全是機緣巧合啦,以前在網路做了10幾年,比較不會意識到,有一天會不會把內容做成實體雜誌;但我從小就喜歡閱讀,所以做雜誌對我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只是說,就跟在場的各位一樣,會焦慮整個出版的現況不再是那麼理想。」科技發展,推動著媒體形式的改變,從14世紀的手抄新聞紙再到活字印刷術,緊接著工業革命之後印刷技術的突飛猛進,再到網路嵌進了每個人生活的網路時代,書本、報紙等媒介已經不是乘載資訊跟知識的唯一路徑,並不是說紙張上的閱讀已經成為科技洪流下的犧牲品,但很現實的,閱聽人的習慣已經改變了,卻還是有很多內容創作者依然想要留著這份紙本閱讀的溫度。
「從閱讀的形式來看紙媒跟網媒是不一樣的,如果有這個機會當然會想要嘗試,只是一開始找不到動機,剛好在2009年,我看到一本叫做2535的雜誌,有一期就是在介紹日本的Big issue,才知道雜誌可以透過社會企業組織運作,透過一些社會弱勢的人在街頭上販售,我開始對這樣的組織形式感到好奇,就上網去找。」李取中娓娓地道出了當時創辦台灣大誌雜誌的起源。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簡稱社企,是從英國興起的企業型態,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概括而言,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它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將商業策略目標為改善人類和環境生存條件,而非為利益相關者謀取最大利益,而街上一本本由遊民朋友們販售的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就是將內容創作,跟社會企業的融合的體現,「英國的big issue是從1991年開始,那個感受就跟台灣在推網路,推文化創意很像,就是感覺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的發展,但是相關的政策跟措施隔了20年的時間才被意識到,所以那時候就想說感覺社會企業是很重要的企業跟組織形式,就想要不要把英國的big issue授權來台灣,一方面可以完成自己做雜誌的想法,一方面可以運作看看社會企業的組織模式。」以幫助弱勢為核心目標的社企經營模式,把身在網路新媒體紛紛崛起的時代的李取中一把推進紙媒的圈子。
除了透過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幫助弱勢之外,李取中也希望透過大誌雜誌的內容觸動某些特定的族群,「像有一些非營利組織,不管是關注人權議題、環保議題、社會正義問題,我覺得他的困難點是在要怎樣把這些東西拓展到其他族群,同溫層往往是很厚的,有時候要做的其實是在說服不需要被說服的人;問題是在於,要怎麼讓其他人也願意了解這個議題,感受到議題跟他的生活,甚至整個社會是相扣的,我認為這是一大挑戰。」於是,白底的封面加上大大的The big issue字樣,純粹的簡約風格包裝著值得被大眾關注的「Big Issue」就此誕生。
「我比較常被問的問題是,像大誌雜誌是社會型的雜誌,為何內容卻沒那麼批判?但我認為,只要仔細去看大誌雜誌的內容,就會發現它是本非常『重』的雜誌,至於為什麼讓人會有比較輕錯覺,我想這就是媒體溝通的形式。」用故事、直接的報導或攝影作品等方式呈現各種社會議題,李取中說,他總是很希望能探究到更深的本質,因為只有如此才有辦法感動其他人。李取中分享了他很喜歡的一句詩句:「常常去凝視一些字句直到他發出光。」大誌雜誌正是他身體力行這段話的方式-從生活中蒐集各種感動然後轉化成內容傳遞給大誌的讀者,從文案的處理上發揮文字的力道。
蕭宇辰-從教育現場到網路媒體
蕭宇辰(右)與李取中(左)(攝影/黃婕恩)
「我是宇辰,『臺灣吧』共同創辦人,現在也是『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共同創辦人。」大男孩的陽光笑容加上雅痞風格的穿搭,從教學場域跳入網媒新創的蕭宇辰,確實跟一般的學校老師不太相同。基於對歷史的熱愛投入教職,再從校園跳入網路新媒體,沒有改變的是蕭宇辰想傳播知識給大家的熱情,跟The big issue創辦人李取中相同,蕭宇辰為了追求一份理想放棄了原本的穩定的工作型態。
蕭宇辰說,在教育現場看到各種教學方法的新可能,激起他對教學的另外一種想像,「我教學的第二年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學校開始在推平板教學,我當時也覺得可以做不一樣的嘗試,就跟著一些教授一起去玩(新媒體),也做一些事情,接著就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於是,「臺灣吧」成立在2014年底,並致力於推出兼具資訊與娛樂性的數位內容,引發網路世代觀眾對於不同知識與議題的興趣;從歷史的原生知識影片開始,到現在臺灣吧所產出內容的面向也包含哲學、法律、教育議題、地方文化、經濟學等等,已經累積數千萬觀看次數、超過億分鐘觀影時間與數十萬人的YouTube與Facebook網路社群。跳脫知識給人無趣、艱澀的傳統印象,臺灣吧努力貼近閱聽人,希望能「踩在知識跟娛樂的中間」傳遞知識。
蕭宇辰回憶起小時候對三國誌漫畫跟電玩的熱愛,他認為娛樂的元素能消除人們與嚴肅議題之間的隔閡,拉近知識跟人的距離,「看我們影片的同時笑得出來,但又可以帶走一點東西,一頒講到知識交換、教育框架、教育場域,大家腦袋裡面大概立刻會冒出學校、課桌椅、講堂等等,但現在我們利用輕鬆的方式進行知識交換,我們希望從空間的感覺做顛覆,酒吧是娛樂型的場所,為什麼不能做知識交換?或者把知識交換做成娛樂呢?這是一開始臺灣吧很核心想要做的事情。」蕭宇辰說,教育學程的訓練為他奠基了出發點,臺灣吧用教育的角度創作內容,利用原生型的知識內容找到跟觀眾連結的橋樑。
不論是紙媒、網媒,媒體戰場上每個媒介所看重、跟踩的位置不一樣。總會以為有某個形式是主流的幻覺,例如影音當道,其他的內容形式就不會存在,也無法吸引讀者,但實際上更要在乎的是,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內容跟讀者溝通,沒有好壞,沒有主從,沒有誰優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