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廖家慧

即將到來的婚姻平權與愛家三公投,正在同志婚姻與性平教育議題上掀起一場資訊戰。然而,性平公投結束後,台灣就真能落實性別平權嗎?11月3日下午,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主辦,邀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念萱以及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專案經理張明旭,共同展開一場媒體與性別議題的對話。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念萱(左)與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專案經理張明旭(右)  (攝影/廖家慧)

社群媒體謠言四起,勿輕信網路不實謠言

在網路同溫層及分眾化的時代,民眾傾向接觸自己認同的資訊,否定和自己立場不同的內容。張明旭指出,近日在各通訊軟體流傳諸多有關性平教育的謠言,指稱教科書中出現許多不當內容,如「人獸交、多P雜交」、「國小三年級就教保險套」、「四年級就教孩子自慰」、「五年級教多人性交、多P」等不實謠言。這些未經查證就散播的內容造成家長、社會的恐慌,不只在網路上散播,甚至在議會中也被錯誤傳播,雲林縣議員王又民,將質詢不當課綱的影片經過剪接上傳,然而影片中教育處的回答都被剪掉,甚至有媒體提供該影片連結讓大家去下載傳閱。

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專案經理張明旭表示,反同團體廣傳的內容提到:「現在的教科書國小三年級就教保險套,四年級就教孩子自慰、五年級就在教多人性交、多P,不當教材正在傷害孩子,一定要反對到底!」然而,實際去查反同團體的表列名單所點名的南一國小三年級社會課本同一頁,內容卻是在談「學習與發展」,完全沒有出現任何保險套文字或是圖像。檢閱所有國小三年級教科書,也完全沒有提到保險套。

議員王又民質詢影片中點出四年級有不當教材,但送到國教院檢視的列表中,卻又沒有列出四年級的問題教材。另外,「國小六年級的健康與體育為不當教材,傷害兒童身心發展」,實際翻閱發現,該篇內容是在談「性別平等與自我肯定」,強調每個人都有不同性別特質,在不同地方會展現不同面貌,應該展現自我,鼓勵學生超越性別限制展現自我,上述內容卻被反同團體認為是傷害兒童身心發展。

事實上,國小六年級的補充教材才開始有談到自慰,並非反同團體說的四年級。王又民質詢時點名國小五年級教「你喜歡我喜歡什麼都可以」,其實原文是五年級藝術與人文當課本中的一篇「小傑的洋娃娃」,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性別特質,課文中提到:「有些男生喜歡玩洋娃娃、穿裙子、化妝,小女生也不一定都喜歡粉紅色的東西,男生不一定要長得又高又壯,瘦瘦白白的也很好,不要因此去欺負別人。」

針對性平教育的各種謠言,張明旭一一點出查核後的實際內容(攝影/廖家慧)

面對這些流傳的內容,教育部長葉俊榮以及教育部次長林騰蛟也都出面澄清說明:「經教育部查證,由國家教育研究院也清查目前所有教科書,鄭重的澄清,絕對沒有這樣的一個情形,不要來輕信網路上的謠言!」

另針對國、高中不當教材的流傳,國家教育研究院也發出澄清聲明:「網路流傳的都是引用107年1月間媒體報導之部分團體意見,現在使用教科書已無所述內容,相關資訊已屬舊聞。」(詳細修訂情形及時間請參閱:教科書中性別平等教育內容之意見與出版社之修訂情形)

然而錯誤的資訊已在網路四處流傳,光是王又民議員質詢片段就在十幾個社群平台的群組流傳,更遑論家長之間的群組也可能早已充斥這些錯誤訊息。

張明旭:反同團體施壓修訂課文內容,卻反過來抹黑性平教育

除此之外,反同團體也提到:「教科書將性器官用不雅的方式畫出來,而且鼓吹學生肛交、性交……,愛家的你快站出來反對!」

實際查閱國中健康與體育第一冊,男女性器官的呈現方式成為箭靶,原因在於畫得太真實,將肛門、陰毛和各陰部構造都畫得清楚可見,也看的見打開的雙腿,因此被認為畫面過於猥褻,會引發學生想要性交、肛交的慾望。經過相關團體向教育部、出版社抗議施壓後,今年的課本改版成沒有肛門、陰毛、雙腿的陰部圖,並且經過霧化修飾的性器官。然而張明旭擔憂,如此作法卻可能讓青春期學生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器官,甚至產生錯誤理解。

教科書因為反同團體施壓而修訂之處還包含某些詞語的修改,例如某國中教科書原版本文字為「自慰是藉著撫慰自己的外生殖器,進而產生快感的行為,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可能利用此方法解決性興奮的狀況」這一段話被反同團體以可能會造成學生縱慾過度為由要求修改,修訂後的版本將該段文字的「快感」改成「性滿足」,「性興奮」改成「性生理需求」。

對此,張明旭表示,該內容改版後,性平團體卻反而成為媒體箭靶,認為不該讓教科書出現性滿足等字眼,後來致電電視台詢問相關記者是否有查證再報導,沒想到媒體卻只回應說這則新聞是有人花錢買的,所以沒有去查證,疑似是反同團體施壓修訂內容後,刻意的抹黑。

▍台灣真的有逐漸走向性別平等嗎?

觀察十多年來媒體、社會,張明旭認為在性別觀念上確實有緩慢前進,有更多人願意站出來支持性別平權概念,也較能開放的去談論,而媒體方面針對同志的汙名化例如天譴、報應的說法也愈來愈少。「這些轉變是緩慢的,需要更多時間去發展演進。」隨著媒體網路資訊量愈來愈大,也有愈來愈多不實資訊相應而生,當社會大眾有能力且願意看到更多的資訊與討論時,張明旭表示,最關鍵的點在於政府是否要出來澄清,宣導正確的資訊,而非放任不實謠言或者歧視、仇恨的言論在媒體上蔓延,政府應該帶著民眾往前,推動政策往前。

面對反同派的各種言論,方念萱無奈表示:「我們會聽到一群人說『我們沒有歧視,沒有打壓你的人權,為什麼你不讓我講我要講的話……』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對於『歧視』的定義都還是分歧的看法。」從威權國家逐漸走向民主的過程,人們開始能夠開大門、走大路、大聲說話,但經常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自己想講的話,一直強調「我」,卻沒有看到別人。

以訂定專法為例,其實就是要同志待在自己的圈圈不要出來,好比PTT上有同志專版,所以大家就會覺得你們要談同志情愛就去同志版就好,不要出現在其他版上。方念萱指出,這並不是平等,而是把對方關在壁壘裡面不想看到,希望對方不要出來。

「因此being visible是重要的,雖然你不喜歡,但他就在你眼前必須看到,日常生活中都會看到他,他就是跟你我都一樣!」方念萱認為,對於平等、歧視、人權的理解與價值,還需要從很小的地方開始,因此支持教科書應該要教導這些內容。


相關文章:

談媒體中的性別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