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易淳敏 編譯

「做了15年的政治線記者,我相信我的專業,但新聞產業正在墜落,我擔心新聞會弄巧成拙,讓美國政治環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來自《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Ezra Klein的自白,道盡了美國政治新聞報導的衰敗。有感於新聞環境的轉變,商業經營模式當道、媒體間的惡性競爭以及閱聽眾解讀角度的改變,Ezra Klein感慨不少媒體仍然沒有危機意識,逐漸被不肖商人的花言巧語和立場極端之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這樣的劇變並非歸咎於媒體記者不敢冒險衝撞。綜觀近幾年的新聞媒體,不論是身陷權力政治、伊波拉風暴或烽火不斷的戰爭地帶,記者依然恪守其職,報導響應#MeToo運動、不畏強權調查美國總統川普的財務機要等。但記者也被有心人士利用、成為劃破民主的利刃,川普就是最成功的媒體駭客,而Ezra Klein認為媒體並不知道該如何遏止這個現象。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Ezra Klein邀請紐約大學新聞系教授Jay Rosen,同為PressThink的創辦人進行對談,期許能夠替新聞產業指點迷津、共話當代政治新聞記者的生存之道。

「新聞已死?」市場取向與社群操弄宰制新聞價值

作為針砭時政的翹楚之一,Jay Rosen認為當媒體都只在意「別家報了什麼而我沒有」,就極有可能依循錯誤途徑而不自知,進而造成是非顛倒的慘況、甚至錯失其他更精采的故事。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媒體利用假新聞造神、逆轉民眾反戰聲浪;抑或是媒體競相報導經濟議題,卻沒人察覺潛在的金融危機等,說明了媒體即使在發生這麼多重大錯誤,依然沒有從中習得寶貴教訓,事過境遷後繼續將焦點轉移到下一則故事。 對此,Ezra Klein也點出在商業經營模式的壓力下,媒體間激烈地競爭逐利、過度關注社群媒體,卻沒有人願意冒著龐大風險成為一股清流。以美國總統川普為例,他懂得如何操作推特達到最大效益,也熟稔操弄新聞報導的手法。當他在推特上發布一連串荒唐嘲諷的推文時,媒體立刻蜂擁而上地報導轉貼,彷彿不這麼做就會損失慘重。又談及近日川普頒布的「假新聞獎」,記者們不以為意地自嘲「被提名最不誠實、最腐敗媒體非常光榮。」然而Ezra Klein認為媒體不偏不倚地落入川普的圈套,看在支持者眼中,記者的回應等於間接承認「製造假新聞」,川普此舉誘使媒體照著他的劇本演出,成了貨真價實的反對方。 近年美國新聞環境大不如前,隨著「市場取向」的壯大,「娛樂性」逐漸成為界定新聞價值的指標。「新聞本質的改變,導向新聞走向死亡」,新聞工作者向大眾聲稱報導真相,實際上包山包海,不僅替廣告商撰寫業配文、也兼寫影評。 Ezra Klein將新聞產業並沒有對其報導負責歸因於,新聞業者視自己為公眾信任基準,若向大眾坦承報導取向及背後原因,等於昭告天下新聞媒體雖握有各式管道攫取消息,卻是一個沒有透明決策流程、只會放大訊息的傳聲筒。新聞記者試圖在工作中達到客觀中立,但Ezra Klein認為他們已逐漸發展出「新聞視角」。他擔憂川普的爭議雖然促使新聞業挺身捍衛新聞價值,但記者可曾自我檢討是否不知不覺中成了川普崛起的助力?媒體擁有話語權,得以決定要強化或放大什麼重點,但是卻被演算法、閱聽眾和同業的利益競爭牽制。比起假新聞議題,Ezra Klein更在意何謂「真的新聞」,以及該如何向大眾保證新聞報導屬實呢?

「追求真相也尋求庇護」從根基改革的治本之道

對此,Jay Rosen建議每個新聞機構都該向大眾公開一份「新聞挑選守則」,內容必須因時制宜,允許隨時置換或更動,不僅讓閱聽眾享有知的權利,也作為新聞產製的準則。「這是我多年來不斷提倡,也是此次對談主要想傳達的概念」,Jay Rosen借用哲學家Thomas Negel的《本然的觀點》,強調看待事情不帶任何預設觀點、不有優先順序或意識形態,並相信你所見所聞就是事實。然而他也道破「本然觀點」的限制-若受眾不相信這個說法,再怎麼堅持證明都無法改變對方,進而提醒媒體應思考一個改良的替代方案。 Jay Rosen接著引述社會學家Herbert Gans的《Deciding What’s News》一書,指出新聞編輯室裡,記者每天被趕鴨子上架,無論是否已經做好足夠查證,時間到了就得做出報導決策;導致報導內容經常誤植,亦容易遭來批評檢舉。《華郵》前記者Paul Taylor曾說:「追求真相的同時也得尋求庇護」,因此管理政治報導風險的保護機制對記者來說變得相當重要,進而發展出「甲說乙說」、兩面併陳的報導手法。 另一個作為新聞工作者自我保護的機制是「精明的報導手段」,也就是善用經典的賽馬問句-「誰會是贏家呢?」,從賽局的角度切入政治敘事,引領讀者進入政治玩家的策略戰術中,再將事件立場交由受眾決定。這類新聞看似主打安全牌且不帶任何意識形態,事實上卻暗藏玄機、潛移默化地操縱著閱聽眾,後來也成為華盛頓新聞業的主要敘事風格。 Ezra Klein語重心長表示,身為一個政治記者,周遭不乏工作機會、貴人以及可以得到它人尊重的契機,之所以選擇堅持這份工作,某種程度上是源自一個政治迷對政治新聞報導的熱衷。這個領域的價值在於能夠優先獲得相關消息,並做出專業的預測。新聞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產品,新聞工作者首先面臨的兩難便是:「觀眾需要什麼?而老闆想要的又是什麼?」

權力結構發生轉變 記者仍應堅守「忠言逆耳」

約莫40年前,閱聽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據新聞報導提供的內容作出反應,無論人們是否喜歡這些故事、或是對哪些故事產生興趣,都會對觀看的訊息產生效應。反觀現今閱聽眾對於新聞相當兩極,大多數人對政治新聞冷感、也不願密切關注;卻會對特定議題表示關心,如同關注體育新聞,或是重視選戰的輸贏。 Ezra Klein認為新聞業者通常依循媒體對大眾喜好的想像,選擇放大傳送的資訊,抑或根據各式平台演算法刻意歸納出的意見。不可否認的是,現今大部分報導主題都在迎合觀眾口味,然而媒體卻未提供閱聽眾優質的服務。 「知識就是力量」,當閱聽眾擁有更多媒體選擇時,顯示他們擁有更多權力。新聞記者同時遭受大眾前所未有的評論、揶揄和反饋,在訂閱模式下,閱聽眾付費換取更多資訊、掌握更大權力。當權力結構發生轉變時,媒體和受眾的關係也產生變化。面對這股風浪,Jay Rosen不認為新聞產業已經做好準備。以《紐約時報》為例,越來越多的閱聽眾透過訂閱支持,迫使新聞記者感到焦慮,擔心不斷攀升的力量會成為與之抗衡的審查者,《紐約時報》不希望新聞產製受到部分閱聽眾的意識形態牽制,卻不得不考量受眾的喜好。 再者,Ezra Klein相當不解的是,受眾有一百種方式可以向媒體傳達意見,但記者目前用來獲取閱聽眾喜好最具體的管道,竟然是演算法操作的即時分析平台。「如果今天記者和閱聽眾坐下來互相了解、唱暢談數小時,必定會得到很不一樣的答案」,Ezra Klein對於崛起的受眾力量並不感到沮喪,他反而憂心媒體會受制於混亂的社交平台來取得受眾意見。他同時拋出兩個發人省思的問題,「觀眾擁有更多選擇權後,對於新聞業有更滿意嗎?他們有因此提高對新聞業的信任嗎?」Jay Rosen認為理想狀態下,記者必須成為閱聽眾「忠言逆耳」的朋友,受眾也應該信任新聞產業。

絕處能否重生 關鍵仰賴閱聽眾的自覺

新聞報導的目標受眾理應是針對所有人,但是當媒體意識到與該目標漸行漸遠時,是否意味著新聞的崩解呢?對此,Jay Rosen抱持不樂觀看法,他認為媒體處境每況愈下,已經是一個無人能解的難題。長期以來,社會上的保守文化鼓吹大眾「媒體不可信」,在此文化脈絡下,美國總統川普更是作為領頭羊,不斷釋出大量訊息。 大批網軍大肆抨擊他們不喜歡的新聞報導,攻擊記者、嘲笑新聞機構的事件層出不窮;結果導致30%選民將川普視為新聞的可信來源,美國已經陷入新聞專制時代。新聞記者就算擔起監督政府的第四權,挖掘新的事實並查證之,只要是和川普相關的新聞就會激怒他的支持者,新聞媒體不僅失信於大眾,甚至遭到國家制度背棄。 話雖如此,Ezra Klein道出一個激勵人心的轉變,面對專制的領導者,新聞組織開始被視為自由的堡壘,40%的人民覺醒轉而支持媒體,鞏固了新聞業的重要性,這是過去不曾發生的。「我想許多新聞工作者都渴望回到替大眾發聲的時代」,選擇記者作為志業的人,多少都希望世界會因報導而改變。Ezra Klein期盼創造一套普世價值,在這樣的事實基準下建立政治制度、社會生態系統、接著拓展成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然而這些嚮往或許終被埋沒、消失殆盡,是否能夠逆轉局勢、創造奇蹟絕大部分端看閱聽眾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