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
推薦序一
大家來學做專業記者
「專業記者」(professional journalist) 學理上是指「黨派報紙」、「文人辦報」之後成為主流,也是報紙開始邁向「專業」(profession)之途的報紙。歷史上相當於18 世紀中葉,距現在大約150 年的美國報紙,有時候也用「現代報紙」一詞來表示。其記者,即是「專業記者」。
脫離黨派邁向何處?無疑的,現代報紙的背後基因之一,是商業──報紙與其他產品一樣,終是一種商品,所以報社的經營必須採取商業手法,以謀利為最終目的。
問題來了。報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它經過社會信託過程(如,第四權),具有服務社會大眾的使命,在商業之外,性質上也兼具像是一種公益事業或公共服務事業一樣,需要專業。於是,記者必須遵守類似醫生、牧師、會計師的專業倫理,作為報導時事、臧否人物的準繩。這是專業記者的起源。姑且不論記者的工作是否真像醫生、牧師、會計師一般專業,專業記者的確是過去150 年來的報紙工作人員的骨幹。他們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專業義理、專業價值觀,迄今為後來者信之不逾。專業記者人才輩出,成了大學新聞系學生的典範。
無疑的,專業之存在,賴於健全的商業體制──報社賺錢,才又投資於採訪報導。專業,是建立在相對健全的商業基礎上的。遠的案例不說,有關「水門案」、「美箂村屠殺案」的採訪報導,幾乎是用金錢推積起來的。
專業也造就了不少記者明星。
前一陣子,聽到王健壯先生提到美國新聞界最近在關心一個現象:過去這些年,一整個世代的專業記者,都不見了!美國報紙的核心價值「調查報導」好像失落了,二十年來幾乎沒有產生一位社會大眾可以琅琅上口的報紙「記者明星」。原因無他:商業基礎垮了,報社不賺錢,難再投資於耗錢耗時的「調查報導」,專業記者也就失去了一展身手的舞台。自由經濟市場的體制是否適合於報業的發展,或者未來報紙的經營是否需要新思維等問題,例如:專業記者是否應該像歐洲的記者一樣,由「公益基金」而非由商業支持,此時此地格外值得我們思考。
我相信專業記者對民主政治的無上價值,這是記者所以必須是專業記者的唯一理由。面臨報業的商業基礎正一點一滴消失中,如何喚回下一個世代的專業記者,其實是報紙之所以應該繼續存在的正當性所在。
胡宗駒無愧於他的這個世代,是一位典型的專業記者。四十年如一日,永遠在第一線跑新聞。他這本書《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告訴讀者他無時無刻不在履行大學時代新聞教育他所接受的新聞理念──都屬於一些最基本、最平常的專業準繩,沒有機巧,沒有倖致,平平淡淡做一個專業記者。這是很不簡單的事。不相信?問兩個問題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第一個問題:多少新聞系畢業生離校三個月之後, 還堅持「正統」的新聞理念的?第二個問題:多少新聞系畢業生在40 歲以後仍然留在第一線跑新聞的?(也許還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如果40 歲以後不在新聞線上,那麼,當年這些曾經在課堂上大談新聞義理的新聞系畢業生們,都哪裡去了?這個問題其實也涉及了為何報禁解除之後二十年間,一個世代的台灣新聞記者全都不見了的問題。)
巧的是:胡宗駒在新聞界服務最久的單位,正是號稱新聞不計商業考量的中央通訊社。這,或許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來琢磨。
忽然想起我的老師張任飛先生(他也是中央社出身的)。他創辦《婦女雜誌》、《綜合雜誌》之後,某天來上課,滿臉不悅,告訴我們說:報紙廣告某電視台招考記者,條件是30 歲以下。他喃喃自語說,他們搞錯了吧?條件應該是30 歲「以上」才對。
台灣新聞圈、新聞學術圈內,口水比茶水多,沒有營養極了。真的何不省省口水,回到基本面,大家來學胡宗駒,終身做一個專業新聞記者,台灣的報紙一定會更好。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陳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