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

推薦序二

改造媒體 改造臺灣

美國媒改運動組織「自由媒體」(Free Press),在官網首頁的全幅廣告中簡潔有力指出:強固的民主仰賴能夠實踐告知與激勵參與的媒體。易言之,媒體失靈,民主就失落。此不僅道出媒改運動者的根本關懷,更道盡媒改運動者的深沉焦慮。

表面看來,臺灣的傳播生態百花齊放,百鳥齊鳴,彷彿滿園璀璨;但近距離觀察,卻是百花似一花,百鳥若一鳥,聲色匱乏之至。有許多例子可以印證上述景象,譬如我們有七、八個新聞頻道,但各頻道的新聞重疊度竟在七、八成以上;我們有上百個類比頻道,卻沒有一個屬於文化藝術或新移民的頻道;我們眾聲喧嘩,卻鮮少對話;我們的有權者夸夸而言,弱勢者卻噤聲無語……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傳播政策的決策者明知匱乏,卻指為轉型期之必然現象,彷彿山重水複之處自是柳暗花明之時。殊不知轉型猶賴根基穩固,一旦積重難返,恐怕藥石亦是罔效。還有些人相信豐盛也好,匱乏也罷,容不得政治介入,此論看似有理,卻禁不起事實的驗證。從古至今,政治力何嘗未介入過傳播,問題只在介入的方式及程序而已。

顯然地,我們的問題是沒有傳播政策來解決傳播問題。或者更精確的說,我們的問題是沒有一個公民本位的傳播政策,來滿足一個公民社會的傳播需求。我們放任商業競爭,卻讓商業媒體哀鴻遍野;我們搞了公共媒體,卻讓公共電視似生如死;我們聲稱數位至上,但科技始終壓過人性;我們關心文化創意,卻似乎只在意經濟邏輯……

傳播生態的改造如何才能成為現實上的可能?經驗顯示,我們需要兩條腿。一條腿是理念的不斷辯證與倡導,另條腿則是行動的不懈推進與開展,兩腿並進,其利斷金;單腿獨行,其勢難成。就此而言,由媒體改造學社所規劃出版的「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乙書,顯然就不能被視為傳播政策的論文彙編,而是新階段媒改理念的系統性辯證。這是此書的價值所在,也是此書的力量所在,你可以不同意這些觀點,卻無法棄這些公民本位的關懷與焦慮於不顧。

「自由媒體」在2009 年出版的「改造媒體:數位時代的公共利益政策」(Changing media :public interest policies for the digital age)媒改專書中強調:在媒體生態劇變的此刻,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只是媒體如何改變,而是我們應該如何改變媒體。正因為媒體生態並非自然生成,而是一連串政策決定下的結果,所以此時此刻同樣是一個公民參與政策改造的新契機。該書並視傳播基礎建設及由之傳送的資訊內容為民主社會的兩大支柱,因而聚焦於如何透過網路的普及近用(universal Internet access)及優質新聞(quality journalism),重塑一個服務公共利益的傳播政策。美國與臺灣的傳播生態及媒改策略雖不能一概而論,唯如何在傳播政策制定的程序及內容兩個層面,皆能邁向公民本位的政策建構,應殊無二致。

「改造媒體,改造世界」(Change the media, Change the world),此為「自由媒體」所揭櫫的使命。媒改社諸君所努力者,應該也在於「改造媒體,改造臺灣」的目標吧。若然,不只傳播政策的制定者應該認真看此書,所有關心傳播政策與公民社會發展的朋友們亦應咀嚼此書。請開始一場臺灣傳播政策改造的大辯論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胡元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