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

推薦序一

匱乏中的豐盛

知識是什麼?知識的價值何在?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也有人說「知識就是權力」,都對,但也都不足夠。知識應該是一個從獲取,到認同、反思和實踐的綿延不斷的過程。知識應該在生活中被實踐出來,這樣,知識才有了價值。知識份子應該把所學的知識實踐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知識份子。

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 提出「生命政治」這個概念,他指出,傳統的解放政治意味一股「脫離」的力量,讓個體和群體能從對其生活或機遇不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打破既有枷鎖,擺脫群體或個人的剝削與壓迫,以追求「自主性」為目標,力求個人和團體的選擇自由(Giddens, 1990) 。這是過去批判理論所追求的,但是光有「解放政治」還不夠。「生命政治」是生活決策的政治,生活風格的政治。核心主軸在教導個體「生命應如何被把握」、「生活應如何被度過」。「生命政治」在乎的是:個人或團體獲得自由後,如何選擇外在資源達成自我實現。這種自我實現正是現代性「反思性自我認同」的核心內容。

在臺灣,傳播業的表現為人詬病之處不止一端,從傳播政策的闕如,到傳播內容的貧乏庸俗,情況之糟,令識者憂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傳播學者除了批判之外,應該如何發揮知識的力量,實踐知識份子改變社會的能量?達到「反思性自我認同」的核心價值?

眼前的這本書,《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正是一群不甘只是坐著批判的傳播學者,他們全都是臺灣知名媒改團體「媒體改造學社」的成員,除了平日迄而不捨地針對各類媒體問題,透過即時發表聲明、開記者會、走上街頭、每年召開「媒體公民會議」等方式善盡知識份子的職責外,此次更以其優異的論述能力,紮實地耙梳文獻的功力,針對臺灣傳播產業所面對的諸多問題,例如:公共電視、有線電視、商業媒體內容管制、新科技與報業、音樂與公民文化權的實踐、國際移工∕民傳播權的在地思考、匯流年代的通傳會權責等,進行既深且廣的剖析。最後,各章作者更整理出一個傳播政策建議表。

這樣的一本書,既有歷史事實為經,更有分析論述為緯,加上最終的政策建議,既可幫助一般讀者瞭解臺灣目前的傳播處境及所面臨的問題,亦可做為學校師生研習的讀本,更可為政府官員制訂傳播政策的藍本。 因此,如稱此書為「匱乏中的豐盛」,應該是恰如其分吧。

註:田禾(譯)(2000)。現代性的後果(原作者:Giddens, A.)。南京:譯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0)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前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翁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