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賴郁臻

2018年為報禁解除30周年,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2018言論自由日─噤聲的日常」特展。並於9/1(六)記者節,放映電影《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映後邀請臺灣新聞記者協會陳益能秘書長映後分享,透過電影討論台灣新聞產製的現況與記者的處境。

活動現場一角(攝影/賴郁臻)

電影《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的意義

2003年的電影《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角Stephen Glass,1995至1998年間為美國《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雜誌記者,卻在記者生涯中捏造多篇假新聞,虛構新聞情節,多次矇騙過關,讀者和雜誌社都不曾懷疑新聞真實性。此事件是美國是著名的新聞界醜聞,事件爆發後,除了衝擊雜誌社的新聞可信度,也促使大眾更加關切新聞的真實性。2018年的現今,假新聞充斥網路,新聞記者重視流量勝過新聞品質,因此重新回顧2003年電影《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讓我們重新審視新聞的意義,也探討現在網路新聞所帶來的影響。

《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在2003年上映時,負評不斷,由於本片的主角並非英雄,而是備受爭議Stephen Glass。記協秘書長陳益能認為,本片帶著觀眾去同理主角的心理狀態,不對人物作價值判斷,正是本片的價值所在,也傳達言論價值的意義。電影的功能並不是只有或保存善良價值或促進社會和諧,傳播媒體對言論自由的定義應該廣泛,能作為反映社會現象,表達社會真實的能力。陳益能也自我檢討,記協未來應該多向大眾傳達言論自由的意涵和重要性。

爛的寫手不會騙到大家,有可信度的記者才會

Stephen Glass,在1995至1998年間中,41篇報中有21篇報導是憑空虛構。這麼長的時間,且篇幅不少的假新聞,卻沒有被任何人發現,其原因為何?陳益能表示,「有可信度的記者才會騙到人」,因為電影主角Stephen Glass,所任職的雜誌社《新共和》有一定的公信力,且Stephen Glass過去的文章,從未受到挑戰,因此使得大家都相信假新聞。因此陳益能呼籲我們更應該監督擁有可信度的記者和組織。

標題殺人!網路散布假新聞的原因

網路新聞的普及,記者為搶快和增加流量,使得未經查證的假新聞和標題殺人的情況嚴重,到處充斥標題和內容不符的文章。陳益能認為,民眾時常將新聞品質低落的原因怪罪於記者,但並沒有考量到記者的所處勞動環境,要改善媒體亂象,必須先重視記者的勞動權。目前線上記者除了要負責稿件,更要負責網路流量,流量會影響記者的薪資,記者為吸引讀者,必須搶快發布或下聳動的標題拉高流量,記者上新聞的時間壓力非常大,查證新聞的真實性被置於後。記者和所處的環境是敵對,無法讓記者安心的產製內容,現階段遇到很大的結構問題。記者的支持系統變少,如果少了民眾和報老闆的支持,記者可能會面臨為了不會被刊登的文章得罪所有人,因此記者只能妥協。當記者被置於新聞真實和生活難題的抉擇時,新聞真實便面臨考驗,此現象長久下來,會危害台灣的民主,必須正視和迫切改進。

媒體識讀和假新聞

陳益能認為,假新聞的來源通常並非來自電視新聞,而很高比例來自政論節目。除此之外,身為第四權的媒體,本應監督政府單位,但政府卻成為媒體業最大的客戶。政府置入新聞媒體,記者成為政府公關稿的潤筆者,新聞媒體喪失的監督政府的功能,陳益能呼籲立法改善此一現況。

目前要解決假新聞的問題,除了改善媒體結構和政府的置入外,更需要培養民眾媒體識讀的能力,教民眾者辨別置入性新聞和以假亂真的數據新聞。陳益能建議,民眾能更宏觀的去看待媒體亂象,找出問題根源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