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
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小說的開頭,道出大眾耳熟能詳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於調查報導的今日處境而言,這句話可以轉化如下:這是假新聞混淆真相的最壞時代,也是調查報導發揮功用的最好時代!
由來已久的假新聞拜數位傳播科技之賜,可謂「進化有成」,也因為它的影響深遠,如今已經成為各民主國家高度關心的課題。去年以來,全球諸多新聞專業組織與學術界紛紛以此為題進行探討,多認為假新聞的猖獗不僅是新聞工作者的巨大挑戰,亦對當前的傳播生態造成高度衝擊。
儘管各方在假新聞的應對策略上有仁智之見,但許多人都同意,新聞工作者若能積極發揮辨識功能,為大眾區別真假資訊,將是遏制假新聞的關鍵力量。特別是有些真相隱藏在權勢者的重重保密之下,必得透過長期調查方足以見天日,更使調查報導的價值受到重視與討論。
問題是:往昔調查報導所運用的技巧,要如何才能轉化為克服當前假新聞的利器?假新聞既已進化出「數位版」,那麼傳統的調查技巧又要如何「再進化」,才能面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新傳播生態?調查報導工作坊自去年開始即關注假新聞時代下的調查報導課題,今年延續討論,並希望擴大參與,以期關心此一課題者能有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機會。
頗有意思的是,就在本工作坊舉辦之際,又有兩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在台上映,題材分別來自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以及2006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研究造假事件。前者係描述奈特.里德(Knight Ridder)報團的華府記者如何在一片支持政府說法的媒體氛圍中,質疑美國政府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假聲明;後者則是聚焦韓國MBC電視台記者如何無畏外界與台內壓力,堅持戳破該國科學英雄的假研究。
電影市場是社會脈動的敏感試劑,這些電影在假新聞備受關注的此際出爐,無論其用意為何?都足以促發人們反思調查報導的時代價值。
當前的假新聞已不是某些個人或網民的產物,而是動機複雜、操作精緻的訊息工業,更是涉及層面廣泛、成員關係綿密的生態系統。今日的調查報導不僅要穿透假新聞的迷霧,揭露社會運作的真實,更要揭露假新聞生態系統的真面目,讓想要透過不實資訊達成特定目的的藏鏡人暴露於陽光之下。毋庸置疑,這是調查報導最好的時代!
本文為2018調查報導工作坊「調查報導的大陷阱」,主辦單位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