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沈朋達

6月28日,卓越新聞獎邀請到第16屆卓越新聞【平面類 新聞評論獎】得主——梁玉芳,以「其實我只是想給自己找樂子——記者如何在黑暗路上給自己掌燈」為題,比較了不同世代記者面對的壓力與苦悶,並分享自己在採訪寫作中為自己「找樂子」的方式,使自己能繼續堅持在記者的道路上。

梁玉芳強調,每個世代的記者,都有每個世代的苦悶,必須找到苦中作樂的方式。(攝影/沈朋達)

不同的世代 同樣的苦悶

梁玉芳第一份的記者工作,是在聯合報主跑中央研究院,她笑稱當時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專業一點,成天穿著套裝,追在院士身後跑。而做為菜鳥記者,梁玉芳每天最緊張的時刻,就是一早閱讀競爭對手的報紙,深怕自己漏了什麼新聞。即便如此,對缺少人脈和經驗的記者而言,還是時常遭遇漏新聞的窘境,也讓梁玉芳一度認為自己不適合當記者。

後來,梁玉芳決定離開聯合報,向報社裡的前輩一一道別時,時任聯合報編輯的張作錦安慰她:「漏新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以前連『反共義士』駕米格機起義來歸這麼大的新聞都漏過!」梁玉芳笑稱:「聽到這個故事後,覺得連張作錦這麼傑出的新聞人都會漏新聞,我好像又對自己有信心了!」

梁玉芳表示,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與時間壓縮,「漏新聞」這件事對現在的記者而言或許不是那麼嚴重的事了,一家媒體做出的獨家報導,可能在上稿的幾分鐘後,就被別家媒體轉載。但也正是這樣的時間要求,使現在的記者面臨更加緊迫、甚至是突如其來的工作壓力;除了即時新聞的壓力之外,記者不僅被要求要做好採訪、寫好報導,還要具備在社群網站上行銷自己報導的能力。

因此梁玉芳強調,每個世代的記者,都有每個世代的苦悶,必須找到苦中作樂的方式。

苦中作樂 使報導充滿樂趣

「我相信對於每一個記者而言,寫稿都是一件苦差事,」梁玉芳說,「所以為自己找樂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梁玉芳喜歡從一些有趣的社會現象去發想題材。早年曾有一則優酪乳廣告,描繪修女喝了優酪乳後,在肅靜的彌撒裡放了個響屁,以詼諧的手法來說明產品具有促進「體內環保」的功效。然而在廣告播出後,卻引起部分天主教徒不滿,認為褻瀆神職人員,甚至發起了罷買運動。梁玉芳注意到類似手法的廣告,在西方世界也比比皆是,卻未曾引發信徒這麼大的反彈聲浪;因此她聯繫了產品公司,查證罷買行動對產品銷量的實際影響;並採訪到廣告公司和執導的柯一正導演,了解廣告做出的構想,從這個角度,切入對台灣宗教文化的討論。

梁玉芳回憶到,整篇報導從發想、採訪到寫作過程,都充滿樂趣;而幾位讀過文章的朋友,也對這樣的切入方式感到驚喜。

梁玉芳又以自己為羅慧夫醫師撰寫傳記的經驗為例,為了支撐自己完成這項有意義的義務性工作,她特別將與羅醫師互動中聽到的笑話與趣事,記錄在書中,梁玉芳說:「因為人對笑話是有反應的,所以我喜歡在寫作中埋一些笑點進去,成為記憶點;也讓自己的寫作,跟讀者的閱讀,都不至於成為一個痛苦的過程。」

黑暗時代 為自己與社會點燈

(攝影/沈朋達)

梁玉芳提到,現在的記者不論在薪資或社會地位,都與自己剛入行時有相當的差距,對於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這或許是個「黑暗年代」。因此梁玉芳勉勵年輕的記者,必須清楚了解自己是為何而來?

梁玉芳認為,作為一個記者,首先要確認自己是「喜歡人」的,願意去了解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人;帶著「自己的心可能因此被改變」的想法去問問題,而非預設立場,逼著受訪者講出自己設定的答案;面對不同的意見,應該要更多的去了解對方,而非一味地批判。

許多記者期望透過自己的報導促成改革,但梁玉芳以自己投身長照議題近二十年的經驗為例,提醒年輕的記者「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必須保持耐性。

梁玉芳最後勉勵大家,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榮感,才能繼續在這個行業堅持下去,否則做為記者,就只是一種苦勞而已。

延伸閱讀:

第十六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 新聞評論獎 得獎作品:走入長夜之前─關於老去與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