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吳淑鈴

「Newstapa的募款已經高達五百萬美金,台幣約一億五千萬;粉絲群、捐款人數高達四萬人以上;Newstapa數十位新聞同仁,這五年的新聞得獎數已經超過五十個了。」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簡稱卓新)董事、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細數韓國獨立媒體《打破新聞》(Newstapa)自成立以來的傑出發展。

2018年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韓國場」由張錦華主持,邀請《打破新聞》總編輯金鎔鎮以「燭光革命-韓國的網路媒體與獨立調查新聞」為題,分享韓國獨立媒體從事新聞調查報導的經驗;同時由長期研究韓國公共媒體、媒體政經歷史和情勢的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擔任回應人。

獨媒角色:揭發國家濫用權力 善用網路力量報導真相

本次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邀請到《打破新聞》總編輯金鎔鎮來臺分享韓國獨立媒體從事新聞調查報導的經驗(攝影/姚其宏)

身為韓國網路影音新聞及獨立調查報導媒體-《打破新聞》的總編輯,金鎔鎮一開始先從韓國政壇上的幾個重大事件,分享獨立媒體的角色和功能。

2013年,前韓國國家情報院院長元世勛因涉嫌收賄和操弄選舉遭到逮捕。元世勛在2012年韓國總統大選期間不但以權力之便,擴大國家情報院的心理情報戰單位,還雇用許多一般民眾和退休情報人員創出數百個推特帳號用來操縱選舉輿論;在網路上製造傾向保守派候選人朴槿惠的輿論,並散播對當時共和黨候選人文在寅不利的輿論。金鎔鎮指出,《打破新聞》調查發現這些帳號都來自於南韓最高的情治單位-國家情報院,最先揭發了這種系統性操縱網路言論的作為。

《打破新聞》除了具備勇於揭發的報導能力,在新科技發展下,他們也善用網路空間報導真相。2017年,在網路推波助瀾下,「燭光革命」撼動韓國政局。金鎔鎮指出,這個由學生、勞工組織等草根力量組成的抗議運動,最初只是幾百人的抗議活動,最後演變成上萬人的大型示威抗議活動;如果沒有社群網站、網路的協助,這樣大規模的抗議行動不可能成真,更不可能最後在公眾輿論壓力下促成朴槿惠下台。

置身在這樣的歷史時刻裡,《打破新聞》邀請他們的會員上傳他們參與抗議行動的現場照片或錄影,《打破新聞》則將這些影像共同集合在一個網頁作網路展示。金鎔鎮解釋,過去主流媒體如果不報導這些事件,人民根本無從得知。在這次抗議朴槿惠的抗議行動中,主流媒體雖然採取支持朴槿惠的報導立場,甚至以負面的方式呈現抗議行動;但因為社群媒體和網路讓一般民眾擁有直播權力,不再受限於傳統電視媒體才有的播送權力;讓人民不再被主流媒體綁架,人們也因此能看到不一樣的畫面。

會員支持《打破新聞》:不畏政經壓力 勇於揭發真相

2012年成立的南韓獨立媒體《打破新聞》,只接受會員費用或個人捐款,不接受政府或任何企業的廣告贊助。這樣的資金來源讓《打破新聞》只須對想了解真相的廣大民眾負責,而不受政府或企業經濟力量的箝制。

金鎔鎮解釋,譬如三星集團是韓國許多大媒體的主要廣告主,這些媒體通常不太可能曝光對於三星的不利消息,但《打破新聞》於2016年獨家揭發三星總裁的醜聞案,代表他們不會受到經濟力量壓制。另外前述的國家情報組織應該要是韓國一個獨立的、不受任何控制的調查機構,但《打破新聞》揭發了國家如何濫用權力操弄選舉輿論,顯示了他們不畏政治力量的壓迫。

金鎔鎮強調,這就是《打破新聞》存在的理由。勇於揭發其他媒體不敢報導的事件,讓他們的會員覺得《打破新聞》是值得贊助的媒體;也因此每當他們推出這類獨家調查報導時,都讓他們的會員人數迅速增加。

維繫和擴展會員:建立參與度、推出多媒體影音內容

金鎔鎮最後也分享了《打破新聞》的經營和運作方式。他們會持續舉辦記者座談、會員聚會等活動,建立會員參與度。金鎔鎮進一步說明,他們的會員每週可以先看到《打破新聞》當週要發布的新聞影片;在該場試映會結束之後,報導這些議題的記者會和讀者們舉行座談會;每逢歲末年終之際,他們還會舉辦大型的會員聚會活動以感謝會員。此外,在維繫方式上,他們除了寄月曆給會員,金鎔鎮每個月也會親自寫電子報給會員,並用簡訊或E-mail和會員保持聯繫。金鎔鎮表示,在凝聚會員共同情感的同時,其實也是幫助《打破新聞》能繼續製作更多深度報導。

除了建立參與度,《打破新聞》也推出影音作品。金鎔鎮說,紀錄片是一種新的、可擴展會員和收益的方式。譬如2016年《打破新聞》推出上映的紀錄片《自白》(spy nation)是一部關於韓國調查報導工作的紀錄片,該片吸引了超過14萬的觀眾,讓《打破新聞》獲得超過20萬美金的收入。另一部去(2017)年上映的《共犯者們》,內容呈現韓國政府對韓國新聞自由的壓迫,這部紀錄片吸引超過26萬的觀看人次,獲得超過60萬美金的收益。金鎔鎮表示,這類傳統的影像敘事方式對《打破新聞》的運作和擴展非常重要。

推出免費課程,培養獨立報導精神。金鎔鎮指出,《打破新聞》目前推出許多共同學習計畫、培養實習生計畫,也舉辦工作坊,提供許多免費的訓練課程;這些課程不但能維繫原本的會員,讓會員們投入於《打破新聞》舉辦的活動,也能吸引更多新會員。除了這些向外尋求會員和市場的策略之外,金鎔鎮強調,最重要的還是《打破新聞》必須提供有品質的新聞報導,報導那些其他媒體不願報導的新聞,並努力讓公眾知道這些內容。

金鎔鎮認為,新聞學身為非賣品,不是用來營利的;而所謂的Business model就是建立一種非營利的調查報導新聞模式,而這樣的模式也會帶來新聞學的新紀元。

林麗雲:獨媒發展路徑-傳承與創新

回應人林麗雲放上去年前往韓國訪談時,在《打破新聞》辦公室的合照(攝影/姚其宏)

「我一進到辦公室,迎面而來的不是新科技,是韓國重要報人的照片。」螢幕上展示了一張合照,是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去(2017)年七月前往韓國參加學術活動之時,和同行學者及友人一同拜訪《打破新聞》辦公室的合照。而在鏡頭沒拍到的另一處玻璃牆面上,放了韓國重要報人宋建鎬(1927-2001)與李泳禧(1929-2010)的照片。

林麗雲指出,宋建鎬在韓國媒體史上扮演了抗爭政府控制的重要角色。「對《打破新聞》來說,這樣的精神代表了他們是承接韓國追求新聞自由的意志和傳統,」林麗雲說,「所有員工在這裡工作不是為了營利,而是把追求言論自由、追求真實的精神落實在他們的每日工作中!」

傳承:《打破新聞》承接韓國新聞自由的傳統

從南韓的重要報人出發,林麗雲接著便分享韓國追求新聞自由的歷史脈絡。她指出,早在1974年,《東亞日報》記者聯署發表了〈實踐新聞自由宣言〉,當時的獨裁政府則要求所有企業不得在該媒體投放廣告;但在《東亞日報》的讀者捐款支持下,《東亞日報》獲得的民眾捐款甚至多過於廣告收益。林麗雲表示,韓國民眾很早就懂得支持好的新聞媒體,「那種對於言論自由和真實的支持精神,就像河流一樣在韓國的思想、社會底層中存在!」林麗雲說道。

1980年,當時很多一般媒體和地下媒體的調查報導直指國家暴力等社會問題,啟發了很多民眾;更進一步促成1987年大規模的民主化運動。林麗雲表示,這個事件讓很多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受到啟發,譬如金鎔鎮在日後投身於調查報導工作,就是在此事件中感受到調查報導的力量。1988年,資深報人宋建鎬成立《韓民族新聞》,由全民募股集資,並辦理韓國新聞史上第一次的票選總編輯。到了1990年,長期由國家控制的公營媒體電視展開抗爭,他們的工會開始站出來要求獨立、不受政府控制,當時在KBS工作的金鎔鎮也參與了這場行動。

時序推進到2008到2017年這十年間,李明博、朴槿惠兩個保守政府接續控制和打壓言論自由。林麗雲表示,在韓國媒體地景裡,公共電視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此時政府卻假借改革之名,讓偏保守派的大財團和大報設立有線電視的綜合頻道,打壓具有批判意識的公共電視。此外,政府還以空降社長、指派親政府人士擔任媒體主管,藉以控制公共電視,同時解雇具有批判意識的工作者。但在這段政府壓制的過程中,卻也促成持有新聞自由理想的新聞人組成了《打破新聞》。

前述韓國新聞媒體的發展歷程中,各階段都有許多堅持新聞自由、勇敢抵抗政治經濟力量脅迫的新聞人;這些豐富的精神和養分,則成為了孕育獨立媒體的堅固基石。

創新:社會目的明顯 善用多媒體

林麗雲表示,從歷史面來看,《打破新聞》是韓國追求言論自由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但承續了1970年代以來韓國追求新聞自由的意志;另一方面《打破新聞》也運用新媒體推出許多創新的內容和行動;例如創立《打破新聞》的記者們,原本就具備廣電的敘事能力,到了網路空間裡,更懂得運用新媒體呈現故事,並推出高品質的新聞影音報導、紀錄片等作品。

《打破新聞》有明顯的社會目的,並以調查報導提供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林麗雲說道,《打破新聞》明確地告訴讀者,他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致力於調查報導,且不受任何干預,讓讀者認知到《打破新聞》是唯一能監督社會權力的媒體。她更表示,從《打破新聞》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重要的政治、社會事件中,如果非營利媒體能獲得公眾支持,就能在媒體地景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