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首都早報、勁報曇花一現,自立報系、台灣日報兩家老字號不支倒地。曾經是台灣報業兩大支柱的中國時報,在兩年多前停掉晚報後,日前又宣布裁員一半。聯合報系則在結束民生報後,以自家媒體宣傳之便籌辦各種展覽,努力從非本業上追求利潤,以平衡報團財務。在本土報業紛紛顯現傾頹態勢之際,只有港資壹傳媒集團一枝獨秀,進軍台灣社會僅短短幾年,便枝強葉茂、欣欣向榮。台灣的報業是不是從此便註定走上完全小報化?很多關心傳媒的人在心裡問。

  蘋果日報的橫掃市場,打破網路閱讀已經取代平面閱讀的市場謠言。雖然目前市占率大幅領先各報的蘋果,在兇殺車禍現場血腥照片、明星八卦,以及大量吃喝玩樂消費訊息中,好不容易擠出一個品質不錯的評論版,但如果台灣讀者無法滿足於這種在厚厚一疊彩色印刷報紙中翻找半天才找到自己要看的版面的狀況,便要問,台灣的報紙真的只能是如此光景?解嚴二十多年來,政黨已經兩次輪替的民主台灣,就真的永遠生不出像美國紐約時報或英國衛報那樣足以代表社會良心、引導公眾輿論的報紙嗎?

  問題出在辦報的人是如何看待報紙這個事業,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報紙的財務結構決定了報紙的主要關懷與內容走向。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創辦者王惕吾與余紀忠身處黨國侍從報業階段,一方面被攏絡進入國民黨中常會,以確保其不違抗最高當局旨意,一方面還可以因為享有報紙限照的市場特權,得以透過各版面廣納當時社會文化知識界菁英,在可能範圍內,對自由派言論也多所包容。這使得兩大報在台灣戒嚴時期,確實扮演了文化與觀念傳播的重要腳色。解嚴之後,保護傘與緊箍咒同時撤除,兩報的第二代經營者未能挾上升民主氣流,讓新聞專業振翅高飛,卻日益將經營報紙窄化成商品行銷,於是廣告置入、政經利益偏頗,都在獲利思考轄下見怪不怪。

  台灣社會長久以來缺乏第三部門的思考,不是政府公部門便是企業私部門,在這種兩極思考下,報紙要脫離黨政軍,非是民間企業不可。但事實並非如此。以英國的衛報為例,衛報是英國最受推崇的質報之一,1930年代經營者者史考特家族將該報交付信託,由專業的信託管理委員會經營。時至今日,衛報言論的進步、深刻與嚴謹,世界一流、有目共睹。

  以非政府、非營利型態經營的報紙,其實台灣並不是沒有。《國語日報》成立於1948年,白1960年改制為財團法人。當時,是為了亟需在日治半世紀後的台灣推行國語,而由教育部推動成立的。創報元老包括吳稚暉、胡適、傅斯年、杜聰明、李萬居、洪炎秋等人。六十年來,國語日報始終未脫離其推動中、小學語文教育的軌道,其所發行的小開版、注音符號報紙與其他相關出版品,成為釵h台灣人少年時期自學或進行課外嬝牧滬垠n材料,對平民教育有一定的貢獻。這樣一個在台灣近代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報紙,既不是官辦,也不是私營,而是以非營利組織型態存在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視媒體,台灣的公共電視成立十年來,以政府依法列撥主要預算的財團法人形態,提供給國人優質且多元的電視節目。這些例子都顯示,經營媒體也可以不是作生意,為了言論自由與專業自主,非營利組織型態或許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們期待台灣報業的復興,並將可能的希望寄託於以非營利組織型態出現的報團。

參考資料:

國語日報簡史

衛報歷史

本文同步刊載於媒改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