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沈富雄要劉揆更換新聞局長史亞平,指她對行政院相關部會政策,缺乏瞭解,無法為内閣作最好的代言。但立即引來馬總統、劉院長、邱副院長為史護盤,並表示百分百的支持,其實史亞平除了在部會事務仍有進步的空間外,對本身新聞局的業務的瞭解與處理並不妥善,想要獲得外界的支持,仍有很長的距離,仍需作很大的努力。

  新聞局預算支持下的中央通訊社,公共電視,中華電視,中央電台等公營媒體,其發展方向及各單位的董事長,社長,總經理的產生方式,都應有新的思維,制度,應抛棄過去"酬庸"的老路,但史亞平最近的表現,並無新意。

  台灣的電視環境,目前已是四十年來最差的時期,各個頻道賠多賺少,經營困難,數位電視的推動無法按時程進行,加上境外電視的强力競爭,有中資背景的頻道也即將獲得新聞局的核可進入台灣,這些史亞平主管的業務,都需要有新的思維作考慮,作决策。

  中視因為電視環境的激烈競爭,經營陷入困境,不得不對員工退休優惠等福利,採取緊縮的措施,正式敲響了昔日台視、中視、華視三家電視龍頭的警鐘,進一步說明了台灣電視產業將進入寒冷的冬天。

  新聞報導又傳,中國首富,地產大王楊國強將斥巨資,購入百分之七十五的香港TVB电視,進而也掌控台湾TVBS,除了有中資入主台灣電視媒體的疑慮之外,外資將以更大投資進入極髙競爭的市場,本土業者的處境,值得關切。

  新聞局最近也表示將同意香港鳯凰電視,澳門澳亞衛視進入台灣電視市場,老實說,新聞局不僅應嚴格把關,更應依台灣電視業的現况及困境,對本土業者作有利的考量,史亞平在上任不久即匆匆達成境外業者多年來的願望,是否妥當,應受公評。我們應該要問:我國的電視產業的政策是什麽?

  台灣的電視產業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都是亞洲發展最快速,競爭最自由的市場,所以在連戰、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都推動過使台灣成為亞太媒體中心的計劃,但後來在一陣喧囂討論後,都無疾而終。但反觀這些年我們的竸爭者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中國,他們的電視産業都發展得又快,又有秩序,又能獲利,反觀我們自己的電視業陷入困境,獲利的少,賠錢的多,其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電視產業政策不明朗,不够完備的保護自己。

  過去的十多年中,國民兩黨熱衷於彼此政爭,無暇去擬訂良好的電視政策,尤其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打壓操弄公營電視,收買、置入民營電視,並排除異己媒體,任用打手出任新聞局長及公營媒體負責人,造成悪劣的經營環境,完全忽略了健全發展的電視產業政策。

  中共是一個標榜社會主義的共黨國家,但是在WTO的架構舆規範中,也不得不開放天空,但是他們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境外電視管理辦法,其有境外頻道的總額管制(過去幾年為24個頻道),每年檢核、異動,連毫無政治内容的HBO、ESPN等電影及體育頻道,都無法落地中國,雖美國有貿易強國之尊,也無可奈何。而台灣的東風電視開始時特别選擇香港為基地,想進入大陸,但在這項辦法下,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只得認賠遷回台灣。中共的辦法未必適合台灣,但總有值得參考,借鏡之處吧!

  鳳凰電視雖然是以香港為根據地,但其中資背景是非常明顯的,其報導立場是明顯的向北京輸誠,所以其首席評論員都稱胡錦濤為「國家主席」,稱温家寶為「我們的總理」,稱中共為「祖國」,以其背景而言,當然無可厚非,無從挑剔。但核准其進入台灣後,固然可看出國民黨的氣度與維護自由傳播的精神,但何以向民眾及獨派在野人士交待,若有如此大的胸襟與尺度,那就甘脆同意中央電視第四套無條件落地台灣好了。

  台灣的電視業者在大量美國頻道,及大量韓、日、中、美節目的引進下,頻道經營及節目製作都陷入困境,薪資普遍降低,裁員失業時有所聞,在目前這種情况下,再同意香港鳯凰及澳門澳亞衛進入台灣,我實在看不出我們的電視產業政策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