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沒當上監察院副院長的沈富雄,砲轟馬總統的內閣人事,並且點名要劉揆撤換新聞局長史亞平。本來這種大砲型的名嘴發言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而且政府施政滿意度不高卻責怪發言人不適任,也是很廉價的「牽拖」行為,不太值得評論。不過,有人拉高調子談到新聞局的角色定位,則有必要釐清事實並且弄清楚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
央廣、中央社人事 新聞局其實並無決定權
其實,從正常民主國家新聞局應扮演的角色來看,所謂「部會事務」一旦到了行政院的層次,那就變成了政府發言人的「正務」,是應該儘量把它搞懂的。而外界所關心的媒體人事案、電視產業等等,則不應該是新聞局「本身的業務」,反是新聞局本來不應該管的「外務」。
雖然由政府所捐助的媒體,如中央社、公共電視、中央廣播電台等的董、監事會人事案,幕僚作業是由新聞局進行,但只有外行人才會認為這裡面新聞局有多大的決定權。又以為對這些媒體的補助款是編列在新聞局名下,新聞局就可以「管」這些媒體,這也是那些還活在戒嚴新聞體制的意識形態下的官員和媒體人的一種可悲的錯覺。
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成立之後,新聞局失去監管廣電秩序的權力,卻仍霸住一條「輔導廣電產業」的豬尾巴不放,其實是很丟臉的。假如負責推銷政府形象的新聞局不應該監管媒體,難道拿著資源「輔導」媒體就適合嗎?
今後新聞局的角色定位何去何從?
早年威權時期,新聞局的國內事務好辦得很,幾乎一位國內處的科長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很多的局長都是外交體系出身,他們的工作也主要著眼於國際宣傳。但隨著國內政治的民主化,近二十年來,新聞局工作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國內事務,甚至於很多新聞局長對國際宣傳的工作已顯得有心無力。如果以此推論新聞局應該丟掉國內政治行銷的工作,專攻國際宣傳,好讓外交部門出身的局長能夠勝任愉快?這樣做不免本末倒置了吧!
所有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不管是像美國在白宮及各部會設新聞秘書或公共事務室,或是像英國或德國在首相或總理府下設類似新聞局的機構,他們的主要工作都是負責輿情蒐集以及國內政令宣傳還有與媒體溝通的工作。大部分國家的國際宣傳是屬於外交部,但像德國、奧地利、比利時、以色列等,新聞局也都負責國際文宣。但無論如何,他們的新聞局都不會去管或輔導廣電、出版或電影等事業。台灣新聞局的這些業務都是戒嚴時代的殘餘,應該儘快分割到它們應屬的部會去。
民進黨政府時期曾規劃一部較符合現代民主政治需求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並且也已送進立法院審議,其中包括新聞局的重新定位,可惜到今天無疾而終。當年的立法院民進黨根本沒多數,它送這個法案有點不自量力。今天藍營在國會已是絕對多數,不管是新聞局的單獨重新定位,或是整個政府組織的全新改造,都應該是「馬上」可以做的,再只是談談而已,就顯得太沒誠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