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時裁員問題,再次凸顯出記者作為一個專業工作者,其勞動權力所面臨的種種危機,也讓傳播科系(特別是新聞科系)的學生心生畏懼,遲疑畢業之後到底要不要投入記者的行列?

  作為一個新聞教育者,洪貞玲老師不忘給將來可能投入記者行業的學生一些建議。

  洪貞玲表示:「新聞行業的本質是很適合年輕人的行業,很具挑戰性,因為這個工作可以接觸到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視野、社會歷練,都可以因為這個工作而大開眼界,確實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目前台灣整個媒體產業情況惡化,洪貞玲建議,要及早學會認清(而非屈就)現實,這個行業有它基本的倫理及專業,但問題出在理論與實踐的落差。一個年輕記者,他知道這個行業的現狀是這樣,他也知道這個行業基本倫理專業是那樣,眼見自己所工作的媒體並不是在為這個專業奮鬥,反而是一直在傷害這個專業,這個時候比較務實的老師會跟學生說:「先去好一點的媒體。」比如說,平面媒體比電子媒體要好一點,也有一些口碑還不錯的專業雜誌,會比一般平面媒體要好一點。洪貞玲認為,要看清現實,然後在可能的範圍內,做一個對於新入行者比較好的選擇。

  對於已投入媒體工作的記者,洪貞玲進一步建議:「我覺得個別力量再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大過集體力量,一個受雇者的力量也永遠沒有辦法大過老闆。所以我會鼓勵我的學生,在有工會的時候就參加工會,或者參加一些新聞專業工作團體,例如像記協這樣的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