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年前,中國時報大幅刪減記者,引發一陣社會釵h討論,當時被裁員的記者甚至組織行動、上街頭對報社表示抗議,並且藉由紀錄影片將這段過往記錄下來。
幾年過去,當初聲稱裁員使營運更好的中國時報,在近期又傳出今年八月即將開除總數約五百人左右的記者、員工,使得自90年開始陸續裁員人數將達到2000人。
一時之間新聞產製者又再度成為了新聞事件的主角,此事件除了凸顯台灣報業在經歷過報禁解除、網路興起、24小時電子新聞台暴增到香港八卦報入主台灣等因素之後,傳統報業日漸有夕陽西下的傾向之外,對記者來說,工作權更在不景氣之中,日益無法受到保障。
此現象似乎涉及幾個值得討論的議題。首先是,在不景氣的年代,受迫於報社以噫瓛v、商業利益為掛帥的指導方針,記者在新聞產製過程中,不斷遭受雙重壓力。第一重壓力是報社經營困境,讓記者籠罩在產業生存壓力下。
以中時為例,根據今週刊6月28日報導,自2000年起中國時報年虧損2925萬元,到2008年為止,光第一季即已近4億,經營壓力可見一斑。記者又必須在這樣的經營壓力下「混口飯吃」,因此形成第二重壓力—自身的經濟壓力。雙重壓力加身,讓人很能夠理解,何以記者會屈服,每天寫些消費性、瑣碎和八卦新聞,甚至不是新聞的假新聞-廣編稿等。
向為國內大報的中國時報,此次大規模裁員,除牽動數百名記者工作權,也涉及當下報業經營的嚴峻處境,更讓社會藉由此次事件,重新思考應該如何來看待報業、新聞產製的問題。在報業不景氣年代,新聞記者最具社會價值,也是其聲譽來源的「新聞專業」,是否真的成為高掛不用、爬滿蜘蛛網的招牌?當媒體經營困難,但社會仍需仰賴新聞時,我們該怎麼辦呢?這顯然是一個必須認真面對的嚴肅大課題。
記者的處境:裁員、增工時、置入行銷
位更深入探討以上問題,本刊特別專訪曾任記者,目前為「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的台大新聞研究所助理教授洪貞玲,她表示:「台灣這幾年媒體業不景氣,媒體倒閉層出不窮,包括之前的中時晚報,民生報,即使還沒有到裁員地步,線上記者也面臨勞動條件越來越差的問題。」她也指出,因為新聞媒體緊縮,報業裁員、凍結人事,傳播科系畢業生越來越難找到工作,所以很多年輕人沒辦法一開始就進入理想的工作環境。好不容易進入媒體,記者、編輯的工作量都較以往大量增加,這些都是媒體老闆為了要降低成本所採取的措施。對新聞品質的影響可想而知。
洪貞玲進一步分析指出:「新聞工作可以分成勞動權、自主權兩個部分。勞動權部分與一般勞工類似,但記者本身有一個專業的特性,這個專業又跟媒體專業的角色有關,也就是說,當記者的權益受損,會連帶影響媒體產出的品質,也就是我們講說的新聞品質。」她進一步解釋:「在不健全的市場、惡性競爭的市場,媒體產業為了能夠生存,它會選擇降低成本,就像剛剛講說,讓每個記者的工作量增加,工作量增加記者就會寫不出好的新聞。一個編輯一天要處理好兩個版面,那他可能就沒有辦法把每個版面處理好。這個情況在台灣的電子媒體非常明顯,所以你會看到電視台記者拿著麥克風去問一些非常膚淺的問題,當然有些人會說,是不是記者不用央A但換個角度,會覺得其實是勞動力全面的基本的困境。」她舉例說,一個公視的記者一天跑兩則新聞,商業台記者要跑四則,她(他)當然就沒有辦法花太多的時間去準備好一個新聞。惡性競爭還會有其他問題,例如「蘋果化」。小報的煽色腥吸引讀者,報老闆要這類東西,記者只好去跑這樣的東西。
「置入性行銷」是另一個大問題,洪貞玲指出,因為廣告量減少了,報紙就想透過其他方式來得到營收,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影響記者的新聞自主權,就是老闆直接透過編輯檯,把廣告主的壓力轉嫁給記者,所以現在的記者很多都要跑座談會,去當座談會的紀錄。一個很好的政治記者,奉命要去做一個什麼農委會的置入性行銷的座談會,這類事情對於記者的專業自覺與堅持影響很大。
記者勞動權受損、新聞品質下降、社會同受害
從上述的分析,洪貞玲認為,此次中國時報的裁員,涉及記者勞動權以及專業自主的危機,而這又關乎做為公民的我們能夠獲得什麼品質的新聞。看似單一產業的勞資接糾紛,事實上與社會大眾權益息息相關。站在讀者或者公民的立場,當我們看見報業裁員的時候,不應該僅視為又一個公司經營不善或經濟不景氣的案例,而應該關心它所代表的深層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