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單一媒體出現推薦人選不足為奇,媒體集團內也常莫衷一是,最後只好開放放牛吃草;不只媒體,連宗教團體也加入推薦陣容,更不提個人推薦者了,以下就是候選人推薦的相關整理。

報紙

紐約時報:希拉蕊,馬侃
波士頓環球報:歐巴馬,馬侃
哈特福信使報:希拉蕊,隆尼
洛杉磯時報:歐巴馬,馬侃
芝加哥論壇報:歐巴馬,馬侃
亞特蘭大憲法報:歐巴馬,隆尼
紐約郵報:歐巴馬,馬侃
沙加緬度蜜蜂報:歐巴馬,馬侃
鹽湖城論壇報:希拉蕊,隆尼
亞利桑納共和報:歐巴馬,馬侃
聖路易快報:歐巴馬,馬侃
堪薩斯城星報:希拉蕊,馬侃
舊金山記事報:歐巴馬,馬侃
聖荷西水星報:歐巴馬,馬侃

個人

共有63位個人公開推薦候選人,包括前國務卿季辛吉。(資料至2008/2/2止。資料來源: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08/02/02us/20080204_ENDORSE_GRAPHIC.html

媒體政治推薦:加分還是減分?

(2008/1/27華盛頓) 這簡直在捅朱立安尼的簍子。

  「紐約時報」上週五發表了支持馬侃的社論,時間點就在佛洛里達州共和黨總統初選之前四天,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社論顯然在捅前紐約市長朱立安尼的簍子。因為他在大多數民意測驗中落後太多了,「紐約時報」所痛恨的朱立安尼,必須贏得佛洛里達這個州。

  儘管「紐約時報」所在地紐約,與邁阿密距離車程1,288英里,情況並無差別。釵h紐約退休客住在號稱陽光州的佛洛里達,依然讀著「紐約時報」。這些人正是「紐約時報」想要後天週二佛州投票時加以影響的人。紐約市要到二月五日才投票。

   一如往常,偏向民主黨的「紐約時報」,在共和黨的競選中以社論推薦,一方面要我們瞭解它的用意,一方面以敏銳的政治鼻子試探著:

  「我們非常不贊成所有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不過,你還是可以選擇….」社論文章無可奈何地嘆息著。文章接著說,馬侃是共和黨爛選票中最好的人。

  然後,筆鋒一轉,社論從此不著墨於亞利桑納州參議員馬侃的長處,卻大談朱立安尼的不是,顯然希望佛州選民拿「紐約時報」的話當成福音書,拒絕朱立安尼。

  社論說:「釵h紐約人都知道他的為人,不相信他。真正的朱立安尼,是一個氣量狹宰、城府很深、有仇必報的人,認為毋須限制警察權。種族問題兩極化,就跟時報廣場的重新規劃,是他任內的民Z,….朱立安尼先生的傲慢和錯誤決策,令人不禁倒抽一口冷氣,….2008年的朱立安尼先生首先是無恥地把九一一恐怖事件變成利潤豐厚的商業,握有一份秘密顧客名單;接著又利用了這場紐約市和國家的夢魘,去促銷他的總統競選活動。」

  這些字句相當粗暴,比起他在初選時對手用來對付他的字句都還粗暴。這些字句,竟出自這家近來屢屢抨擊政治活動中用語惡劣的報紙。社論推薦的時間點和社論本身,引發了兩個嚴肅的問題,值得我們媒體人加以辯論。

  第一,為什麼媒體在競選中要變成球員,而不是旁觀者、調查者、分析者?

  第二,為什麼媒體覺得他們必須以社論推薦來「教育」選民?

  前者,我們新聞媒體圈內的人,包括記者,以前為人稱道的光環,對政治競賽是置身度外的客觀觀察者、詮釋者。現在,我們卻認為我們必須牽著讀者、觀眾、聽眾的鼻子,從黑暗走向光明。

  以前媒體人到一般人不去的地方,回來之後告訴讀者我們的見聞;現在我們經常去其他人不去的地方,告訴他們我們應該會看到、聽到的事,卻雙手一攤,空無一物。

  至於社論推薦,自認高人一等,民眾不夠聰明,不能為自己解決問題的想法,更令大眾唾棄。釵h社論推薦的潛在訊息,是「我們知道得比你多」的態度,這不僅貶低選民,也令公眾感覺到媒體的傲慢。

  為了選舉過程順利著想,新聞媒體應該公平採訪競選活動,對候選人及其政見,提供詳細的資訊,加以分析;記者有意見,就放在專欄裡,把推薦的事留給政客和利益團體去做。

  何況,社論推薦不一定會使受推薦人當選。

  問問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麻薩諸塞州參議員凱利。當年他得到大多數主要報紙的社論推薦,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地球報、舊金山記事報、芝加哥太陽時報、聖路易快報、底特律自由報、西雅圖時報、邁阿密前鋒報的推薦,但他還是輸了。(作者Richard Benedetto 是「今日美國報」駐白宮退休記者,現於華盛頓美利堅大學教授政治與新聞。他自1984年起採訪總統大選,無役不與。他的新書「政客也是人」出版於2006年)(資料來源:http://newsnotspin.wordpress.com/?s=

宗教團體的候選人推薦

  候選人推薦在美國政治中一向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候選人推薦,選民可以瞭解對於某些社會團體所重視的價值和傳統,候選人所持的立場。當代政治中,一獲推薦,候選人不僅正式得到掛保證,而且可以使用其會員資料庫,進行特定對象的募款,呼籲其成員「出來投票」。

  宗教團體和宗教領袖的候選人推薦,曾經明顯影響了數次總統大選結果。布希總統在2000年和2004年獲勝,一般歸因於動員了長老教會會友奏效。當時長老教會和長老教會領袖,動員會友,聯合支持布希。

  跡象顯示,今年總統候選人較難得到宗教團體和宗教領袖的推薦。從2004年起,國稅局盯緊了教會和其他參與政治宣揚的非營利團體。上兩次聯邦選舉之後, 國稅局大動作調查,使得釵h教會及其領導人,對推薦候選人一事,猶豫不決。其他機構及其領導人不願意再推薦候選人,是考慮到候選人會忘了在競選期間所做的承諾。(摘譯自哈佛大學「多元化計畫」網頁,資料來源:http://www.pluralism.org/research/profiles/display.php?profile=75011

報團的社論推薦

  報紙在選舉期間的「社論推薦」,實質的運作如何,也野i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會看得更清楚些。

  甘乃特報團(Gannett newspapers)旗下的報紙,有權自行決定推不推薦候選人,或推薦哪一位候選人,報團總部不干涉。

  2000年總統大選,「棲利科公報」(Chillicothe Gazette) 總編輯史洛恩說:「我們今年本想推薦候選人,社論委員開會時,我們發現委員之間莫衷一是, 救根舍外的那個城市、州、國家一樣。我沒決定誠實告訴讀者說,我們也不知道要選誰。社論委員理出德州州長布希和副總統高爾,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好請讀者自行做投票決定。」

  另一家報紙的執行總編輯說,他們的報紙只是稍稍提及社論推薦這件事而已,「因為我們認為推薦與否,是一個哲學問題,值得討論,但不是在選舉火熱當頭,或我們無法在競選期間推出一個喜歡的候選人時。」

  下面是2000年和1996年兩次總統選舉,甘乃特報團旗下報紙所做的社論推薦統計。

2000年            1996年

▲41家報紙推薦高爾     ▲45家報紙推薦柯林頓
▲37家報紙推薦布希     ▲28家報紙推薦道爾
▲20家報紙沒有推薦     ▲24家報紙沒有推薦
▲一家報紙社論委員會的社區居民代表,推薦了 與社內委員相反的候選人

  綜合而言:

—-31家報紙在2000年和1996年推薦民主黨候選人。
—-21家報紙在2000年和1996年推薦共和黨候選人。
—-17家報紙在2000年和1996年沒有推薦候選人。
—-1996年至2000年,共有18家報紙改變支持的政黨,其中13家原本推薦民主黨改為推薦共和黨,5家由推薦共和黨轉而推薦民主黨。
—-3家報紙在1996年推薦了候選人,但2000年沒有推薦。
—-7家報紙在1996年沒有推薦,但2000年有推薦候選人。
(資料來源:
http://www.gannett.com/go/newswatch/2000/november/nw11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