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健康的騙局: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
(Vitamania: Vitamins in America Culture)
作者:瑞瑪‧愛波(Rima D.Apple)
譯者:楊智明、薛桂文
總頁數:247頁
出版日期:2002年
出 版 社:時報文化
台灣整體維他命市場,不分食品及藥品,消費金額高達廿八億三千萬元。從數字便可隱約瞭解,國人使用維他命的普遍情況。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大家會那麼樣熱衷服用維他命?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維他命嗎?維他命是否真的像廣告所說的那樣,是我們健康必須的?真相是什麼?
如果各位跟我有著同樣的疑惑,那麼在《健康的騙局》這本書或野i以找到一些有趣的說明。作者艾瑪‧愛波是一個醫學史家,開宗名義便提到:「健康,權力,財富—這三樣東西我們在維他命上頭都可以看的到。」(p.23)
因此,以維他命作為主角,作者從科學、醫療、商業行銷三的面向,為讀者引介美國維他命的消費史,帶領大家回到過去,一窺維他命是如何被「發明」,並且在各方利益的角力之下,維他命又是如何讓美國廣大消費者深深相信,維他命得以維持人們必須的健康。
本書共分八章,為了讓讀者瞭解到這些歷史的細節,作者除了回顧許多資料、新聞訊息之外,還引用許多的廣告,說明在美國大眾心中,維他命情結是怎麼的形成。在第一章中,可以發現,在龐大商機的帶動之下,維他命藥商如何投入數百萬美金進行廣告行銷,例如1930年代,配合著當時流行的說服技術,「原因」、「負面訴求」的廣告方式,成功灌輸幾項訊息讓美國人相信,包括:「母親要為孩子的健康負責」、「如果母親沒有讓孩子使用維他命,就是不負責任」、「使用維他命,便是以最新科學知識育兒」(p.52)。這些成左漲瞉P推廣,使得維他命在美國的零售銷售數字,從1925年代的70萬美金,到了1994年暴升到四十億美金。由此可見,商業、大眾媒體的力量,如何成功帶動維他命消費文化成長。
在第二章,藉由維他命D的發明者—史丁‧巴克博士的故事,作者帶領讀者看見科學與商業之間的互惠關係。當時史丁‧巴克博士瞭解到維他命D蘊含著龐大的商機,為了維護大眾利益,他便藉由專利權的申請並且將專利交由威斯康辛校友研究基金會(WARF)的管理,最終在「研究、政治、市場三種不同的需求間尋求平衡點」(p.80)。
到了第三章,作者引領我們看到另一個新的議題,「維他命究竟是食品還是藥品?」(p.82),這個問題不僅涉及龐大的商機,為此還引發美國藥商、零售商與醫師之間的論戰,甚至數諸於法律訴訟。掌握維他命解釋和銷售的權力,便在爭論中流轉。可喜的是,「戰後,專業權威日益受到質疑」,美國消費大眾開始懂得維護自身權益,挑戰傳統權威。
緊接為了處理,商業如何成為主導維他命文化的要角,在第四章與第五章中,作者分別討論了麥爾斯公司的成功與潘奈特公司的失敗,兩者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典型。麥爾斯以「營養保險」這樣的大眾科學名義,利用大眾傳播進行行銷,巧妙的使大眾相信,服用麥爾斯暢銷的「一天一顆」系列的產品是必須的。相對的,潘奈特在缺乏嚴格的科學證據之下,企圖說服大眾相信,他們的維他命產品能夠治療痤瘡,結果受到法令的封殺而導致失敗。
然而對消費者而言,值得關心的是,在商業的帶領下,數十億產值的維他命銷售,並不是用來治療缺乏維他命缺乏症患者,而是「鎖定一般飲食無缺的美國中產階級」(p.145)。麥爾斯產品的暢銷,也呈現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實,那就是:維他命迷思已經在美國無限蔓延。
究竟維他命能夠為社會大眾作些什麼?這個問題,在最後幾章,可見到美國產業界、科學界及政府部門各自為不同的立場,持續爭論。然而無論如何,在長期的維他命信念發展下,堅定的維他命消費者已經形成,美國消費者不願意受到食品暨藥物管理局限制,他們要求購買維他命的權利,而維他命情結也已經牢固難解。
而上述的結果,對讀者而言,重要的或許是作者在結論中的提醒:「身為消費者…..我們必須瞭解,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與諸多限制,以及科學可能被企業和專業操控,…..科學無法自外於商業或政治…..我們必須拒絕讓我們的身體成為商業謀利或權力鬥爭的戰場。」(p.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