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時代雜誌評選YouTube為「二零零六年最佳創造發明獎」,理由在於:「YouTube改變了資訊在網路傳送的規則,創造一種新方式,讓數以百萬計使用者可自從未見過的網上分享內容中,獲得娛樂、教育、震撼等功能。」
從YouTube的網站標語:”Broadcast Yourself(傳播自我)”便可充分瞭解網站的特色與企圖營造的精神。這個創立於2005年2月,以影音分享為特色的網路空間,因為契合Web 2.0時代網友熱愛自我表現、資訊分享的精神以及個人影音設備越來越普及等等因素,自創立以來便成為最為火紅的影音網站,並且在全球19個不同語言的國家(包括台灣)架設專屬平台。
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也在2006的10月間,以相當於五百五十億元台幣收購YouTube,備受全球注目。Google之所以用如此高價收購YouTube,理由或許可以從一些簡單的數據發現。
根據聯合新聞網(2007/06/01)報導,YouTube每天吸引全球7000萬人瀏覽。根據AC尼爾森調查(Nielsen/NetRatings),2008年二月,光在美國境內YouTube網站的訪客達7100萬人次,流覽視頻片段為29億個,足見YouTube受歡迎的程度。
而YouTube的成功,不僅意味著另一個藉由科技發明創造商業奇蹟的例子,更值得關注的是,YouTube作為新傳播科技帶來的社會的衝擊。YouTube快速在全球竄紅的情況,似乎創造了媒體的新局面以及新時代的閱聽人特質。
根據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工程研究所經理劉育銘在一篇文章中,評析指出:「YouTube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影片分享模式。……由於科技發展神速、寬頻網路環境普及,以及攝錄影器材數位化,因此使得影片的流通更加便利。這樣的發展也讓網友的角色逐漸從資訊接收者,轉變成資訊發佈者。透過像YouTube這樣的網站所提供的功能,網友可以建立自已的社群、頻道,轉而成為發佈資訊的角色。」
這也意味著,YouTube或許代表著如數位時代雜誌(2008/07/01)所指出的:「小我影響大我的時代來了,社會崩解的時代來了」,在YouTube上頭,可見到閱聽人成為製作人,Kuso、搞怪、顛覆既有價值觀,或者極力表現自我,因此而從平凡人成為網路明星,也不乏見到美國總統候選人、知名的大明星到此參一腳。
YouTube帶來的社會衝擊
雖然不少知名的大眾媒體,如Times雜誌都樂觀看待YouTube帶來的可能的傳播革命和網路民主,然而YouTube在發展過程中,也涉及不少社會問題:
1.著作權爭議:
在YouTube上,簡單搜尋便隨處可見,不少具有著作權的電影或者電視影集,被化整為零,以片段上傳到YouTube上。過去有論者認為,著作權問題將成為YouTube大業的關鍵問題。對此,Google和YouTube於2007年便與包括環球音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數家國際媒體達成合作協議,未來這些新聞、節目以及音樂錄影帶在YouTube播放,著作權由影音內容網站及內容著作權擁有者共享,這項結盟被各界視為是一項新的典範,預期能減少著作權的侵權行為。
2.色情暴力影片:
雖然YouTube的使用條款中,明文規定禁止上傳帶有暴力、色情、種族主義的內容,並且規定經網友舉發後會立即將影片移除並取消違規者帳號。然而這種事後處理的機制,使得擁有廣大使用者的YouTube仍然面對許多暴力和色情影片滲入的問題,之前YouTube便曾發生青年上傳預告槍擊校園的影片、以及不少強暴與偷拍影片未及時刪除等等例子,都曾引發衛道人士不滿,2007年時英國教師更透過公開抗議、要求改善。
3.商業涉入:
自從Google併購YouTube後,便想方設法從中獲利。2007年8月曾測試在既有短片中以覆蓋方式刊播廣告,受大網友撻伐。然而2008年Google執行長仍公開表示,Youtube目前已經在其各影片前後發佈卷簾式的廣告,並且開始在影片底部增加廣告欄位,日後亦會持續尋找新的廣告模式。商業對於網路民主的影響一直備受討論,而Google在商言商的作法,無疑的也造成了網路世界的衝擊,使公共領域堂而皇之成為「全民行銷大賣場」。
4.政治涉入:
眼見YouTube使用人數倍增,政治選舉來到便可見許多候選人上傳個人競選影片,大打知名度。特別是攻擊對手的廣告,引人側目。如去年激烈的總統大選中,YouTube便成為攻擊人氣居高不下的馬英九一項利器,一系列攻擊短片如「馬英九 無敵倒退嚕」、「馬甜甜」「馬桶九公」,這類廣告涉及毀謗以及影響他人不當選,亦惹人爭議。
5.集權國家新聞封鎖:
前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記者李嘉承指出,如YouTube這類媒體,具有大眾傳播所不能做到的社會功能,包括能夠拍攝不法或者惹人疑義的畫面,以此來發揮公民社會影響力、也讓民眾能依靠另類媒體監察社會;更為重要的是,在集權國家中另類媒體往往扮演突破消息封鎖的最佳利器,具體例子如今年中國發生的西藏暴動事件,在中共強烈封鎖下,不少網民利用YouTube第一時間將訊息散佈出去,雖然當日YouTube便受到中共網路封鎖,然而仍彰顯YouTube在資訊民主化上的力量。
YouTube帶來媒體素養新思維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以及傳播權下放到每個個人,讓每個人都享有製播媒體內容的權利,似乎成為一項舉世皆同的傳播趨勢。
然而需要思索的是,在google正式收購Youtube後,這個透過企業家鼓勵推廣與建制的平台,似乎促成了一大批草根媒體人,他們是沒有經過專業媒體內容製作訓練,因此所製作的是各種多元卻也光怪陸離的影片,就像大陸著名的「後舍男孩」一樣,利用簡單的網路、電腦影音設備,以對嘴唱歌的一系列搞笑的影片,在Youtube上大受歡迎。
而這種成名的慾望,難免影響其他網友,進而為了成名而刻意製造惹人爭議的影片內容,例如過去新聞曾報導過的,敷面膜的婦人大玩騎機車特技、青年表演阿魯巴、危險特技等等影片,背後都意味著想「一戰成名」。
因此,YouTube這類媒體空間的興起,對於媒體素養教育來說,確實帶來值得思索的議題。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李月蓮便認為, YouTube現象出現後,長期以來以訊息接收為主的閱聽人作為對話的媒體素養教育、公民傳媒教育,面臨典範轉移的必要。
李月蓮指出:「一直以來,傳媒教育的任務是教育『受眾』,讓他們成為有批判能力的傳媒『消費者』,一方面不受傳媒誤導,另方面懂得享用傳媒帶來的樂趣,以期達到『批判自主』的目標。」然而「年青人不再被動地接受傳媒資訊,而是積極地主導媒體內容,所以傳媒教育再不能只是指導年青人怎樣精明地去『接收』訊息,還需要培育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傳播製作人。」
因此,隨著YouTube現象作為網路傳播新科技的一個具體例子,對於媒體研究者、工作者與教育者們,也許應該思量:在網路時代,當「傳播科技已經下放到公眾的時候」,我們的新興傳播教育、新傳播媒體素養教育何時能夠形成?
當每個公眾、學生都可能是草根傳播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透過什麼教育機制讓他們能夠懂得正確的傳播製播方法,並且擁有傳播製作的法規和倫理知識,以此培養公民們「作為一個傳播者的媒體素養」,這似乎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影片網站連結:
1.後舍男孩
3.馬甜甜
4.馬桶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