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黃達夫、王昶閔、胡清暉)去年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首度在台灣舉辦一個獎助醫藥新聞記者進修的獎座,我們提供一筆錢,補助新聞記者留職停薪三個月,好好的去做一個他有興趣,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法子完成的調查採訪。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只是希望提供記者朋友一個在職進修的機會,不論他有興趣的題目是什麼,只要他用心,三個月其實是足夠完成一個相當有份量的報導。

  經過仔細的甄選和面談,服務於中央通訊社的資深醫藥記者陳清芳女士榮獲去年的獎項,她也完成了「藥害研究」的調查報告,我相信,那三個月的採訪會是她擔任新聞工作以來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也一定會對她日後的工作產生若干影響。

  今年我們把本來由記者進行三個月研究的獎座型式做了一點修正,因為不少記者反應留職停薪三個月的困難度常高過他們想進行的研究本身,為了使更多醫藥記者有機會得到鼓勵,我們今年起把這個獎修正為,由記者就其過去一年內的作品提出申請,但同時,我們也希望記者可以寫一些沒有被媒體刊登的內容,這些主要是他在採訪報導過程中的反思,以及對政府政策的建議等等。我們把這些內容也結集成書,要送到各個新聞媒體以及各大學新聞科系,希望可以做為其他新聞工作者以及未來可能成為新聞人的參考。

  輿論對社會風氣影響甚大,這也是我多年來不曾中斷在報章雜誌上寫文章的原因,新聞記者的工作除了報導社會現象之外,也有責任提出政策的建議,以影響台灣醫療體系如此重大的健保制度而言,偶而會看到一些批評,但全面性的檢討卻很少見,這是很可惜的。

  當然,我了解記者在這個過程中的無力感,也看到媒體的掙扎,如果這個獎的成立可以鼓勵更多有理想和抱負的年輕記者不斷挑戰這個大環境,我想這就有意義了。

  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新聞,就醫藥新聞而言,很大一部分都是有問題的,我知道這不能全怪記者,因為常常是發布消息的醫院或醫師就錯了。在醫療的這一端,我回國二十年來不斷的在努力改進,而在新聞這一端,我也期待有更多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足以判斷消息真偽的年輕朋友可以加入。教育工作需要長期耕耘,基金會的醫藥新聞獎跨出了一小步,有待努力之處,期待大家一起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