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廣電法規的規定,各家廣播電台每天都必須播新聞。只是,在實務上,電台實際播出的新聞內容品質上差異極大。有的虛委應付唸唸報紙、網路上的新聞,改都沒有改編照稿唸就算交差了事。有的是請了少數的記者,採訪些許新聞,聊備一格。也有的則是擁有自己的專屬新聞團隊,致力做一個新聞專業頻道,強調能製作符合廣播媒體特性需要的新聞(快速即時、口語化、有受訪者聲音、有記者報導等等)。所以,目前在廣播中想要收聽新聞訊息,即時性可能遠不及電視新聞。

  相較於其他類型節目,新聞是一種超高製作成本的廣播節目類型,愈是追求專業者,成本愈高,因為從採、譯、編、播及後勤支援等人力,到各種採訪、通訊、製作、傳送等設備,投資花費都很大,投資愈大,投資風險相對也較大,所以現實上很少有業者願意投下大成本,來製作較專業的新聞性廣播電台。這也是為甚麼較專業的廣播新聞頻道,目前在國內屈指可數,也不是每個地區都有的原因。

  嚴格歸類,專業新聞電台還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叫 ALL NEWS電台,就是專門以報導新聞為內容主體的電台,例如中廣新聞網。另外一種為 NEWS & TALK 電台,就是以新聞談話討論節目為內容主體,搭配少量新聞報導之電台,NEWS 98就屬這種類型電台。這兩種類型的電台在定位上有明顯區隔,其訴求服務功能都不同,ALL NEWS電台旨在讓人能輕易接觸、掌握到大量即時新聞訊息,主要追求新聞時效、速度;而 NEWS TALK電台則是著重在已知新聞的討論、分析上。

如何編輯新聞稿

廣播、電視和平面媒體稿的最大差別在於:

一、報章新聞通常所注重的是文字的「精鍊」,廣播電視稿則重視淺白的「口語化」。

二、廣播電視稿有時間限制,一則新聞大約一分鐘到一分半,如果用一秒鐘念四個字來計算, 加上受訪者的談話,一則稿通常會控制在兩三百字左右。

三、廣播電視稿除了文稿本身之外,記者還要寫稿頭,提供主播引言參考。通常稿頭會控制在五十字左右,以提綱挈領,點出新聞的重點。最安全的寫法是交代清楚人、事、時、地、物。也可視新聞屬性,突顯其中的特殊之處。例如政治新聞 通常會把重點礎b政治人物的發言;生活醫藥新聞,著重對民眾食衣住行和健康的影響;人情趣味新聞,筆調就可以稍微軟性輕鬆。

口語化新聞 新聞用詞有要點

  新聞用字與語意在口語傳播,不只是「說清楚、講明白」,還要能表達傳述者的意念。

  一位警察廣播電台的前輩,現為「民視晨間七點新聞」主播的羅瑞誠,認為新聞的編播重點是:「大部分觀眾是盲目的,很容易看到偏頗的新聞就隨之起舞;所以記者更應該透過文字、表達方式,做出最正確的傳達。好的國語文基本造詣是必須的。另術業有專攻,不同的領域要有不同的專業記者。例如,若非商業相關科系的記者跑財經,恐怕不會知道什麼是標準作業SOP,直接影響專業度的展現。 而社會記者應兼負「導正」與「教育」的責任,例如「罄竹難書」被誤用,應該報導出正確的用法;而報導也要注意平衡,特別是政治新聞,不能一面倒向某政黨,維持客觀才是記者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新聞的正確性更重要

  不過「口語化」的新聞雖然重要,但經過適度改寫、編、播後的新聞「正確性」更為重要。以下這些例子,是播報記者直接口譯,卻加油添醋、不當衍伸,或誤用口語的實例:

1、報導關於「飛機在空中盤旋『一週』後離去」的新聞時,女記者把新聞用詞過度「口語化」,誤唸成「飛機在空中盤旋一個星期後離去」。

2、SARS正流行時,常有主播們用聳動的口氣說:「『華昌社區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社區』?有人說這裡老人多,經記者實地探訪,我們發現….這裡…..獨居老人…..『還真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獨居老人的生活。」

3、俗(俚)語之使用可以強化文稿或新聞的親和力,如用於標題,也可以拉近新聞與閱聽者距離。但也要用得恰當!例如:「SARS正流行,一些居家隔離者卻到處『趴趴走』。」「趴」之意乃伏於地而不動,正與違反隔離規定之意相反,不能只取其音而不知其義。正確應為「拋拋走」。

4、新聞中也經常性的出現用詞不當的口語,例如:跳樓自殺事件,卻常聽用「跳樓斃命」的標題,應改為「跳樓身亡」較妥當,其理由在於「斃命」是被迫或迫害的用法,非自願性的結束生命,「斃命」用於「槍斃」或「一槍斃命」才是遭迫害的結果。

秉春秋之筆 記者責任重

  隨著大學傳播科系的激增,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的新血注入傳媒行業。多位資深媒體人建議,初學新聞採訪寫作的方法,除了要每天至少要花半個小時閱讀各大報紙,選擇你喜歡的新聞比報、分析各報所取捨的新聞價值、新聞如何用字遣詞、如何分段佈局等,比讀教科書更有立竿見影效果,並多接觸各種媒體,具備通達常識及新聞力見解。勤勞是新聞人的基本條件,建立對新聞的反應靈敏程度,在各報導中找出趣味性的新聞點,每天問自己;若是這則新聞是由自己採訪時,會問什麼問題?只要你有創意、熱情、頭腦清晰,再加上用不完的精力,一定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看新聞寫歷史,每位記者的新聞報導,都將是獨一無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