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迷讓許多股民睡不著覺;三聚氰胺毒奶粉又讓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加上幾個颱風重創橋樑道路與公共設施,一時之間台灣社會好像讓人寢食難安。還好「海角七號」票房長紅,九月底已經突破兩億,而且至今洛陽紙貴、一票難求,甚至可望超過最賣座的好萊塢片,真是這幾個月來最讓人高興的好消息。目前灰頭土臉中的劉內閣,應善用民氣,盡速召開「全國影視產業發展會議」,廣納各方建言,並把即將面臨解散的廣電基金擴大轉型,趁勢將台灣的影視產業拉抬起來。
如果以一張票平均兩百元計算,台灣已經有一百萬人看過海角七號,股票慘跌、颳大颱風,卻阻止不了大家進電影院看一部好電影,誰說台灣人支持不起自己的本土電影工業?問題是有沒有拍出雅俗共賞的好看電影。在為海角七號的成未y賀之餘,大家最大的擔心是,海角七號現象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歷史的偶然,單一影片票房異軍突起後,整個國片產業仍然後繼無力?
投資約五千萬的海角七號開拍時,拿到了新聞局的五百萬輔導金。但不能說海角七號的成功是因為輔導金制度。因為新聞局的輔導金制度已經行之有年,多數拿輔導金的片子票房都慘不忍賭,有的甚至連找戲院放映都有困難。海角七號的成功應該要能敦促官方與民間共同思考:我們有好的導演、好的劇本、好的演員與劇組,但讓本土電影團隊能進行常態性籌資、拍片的機制是什麼?
題還是資金。台灣有錢人郭台銘說要出資拍一百部國片,目前看來未必成真。中影走入歷史後,台灣的電影公司規模都不足以獨資拍片,拍電影是高風險高利潤投資,要說服出資者持續投資,必須要以專業、常態的方式進行。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在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就表示:「輔導金的做法應改成每年選出十部優良劇本,每部給一百萬元開拍費,然後政府就不再出錢了,而是全力協助找到出資者」。
要振興台灣的電影工業,國家的角色應該是「仲介者」而不是「出資者」。但受限于文官體制的諸多限制,國家機器本身並不合適親自介入操作,而應該設立具專業能力的資源整合機制做為平台,目前即將被新聞局解散清算的財團法人廣播電視基金,正可以轉型並擴大為「影視產業發展基金」,成為「仲介」好的拍片計畫與資金的機構。
廣電基金當初原本是為了提升廣播電視水準而成立,二十五年來坦白說貢獻有限,後來又被染上政治顏色,終導致清算下場。在本土電影工業備受好萊塢威脅的英國與法國,其本土電影工業,都獲得國內公共電視系統協助產製與播出,可見電影與電視內容的產製密切相關,所以透過轉型、擴大任務範圍後的廣電基金,來承載輔導台灣電影產的重任並無不當。
未來此一「影視產業發展基金」應該要做到充分掌握市場情報與產業資訊,以便能提出具體的數據與分析,為好的拍片計畫募得資金,讓更多「海角七號」這樣的佳片能持續孵育出來,而不是如掠過天際的閃亮彗星,留下黑暗夜空。
相關文章連結:
2.期待廣電基金成為金鑰匙 以促進影視產業發展—-各界代表呼籲:「新聞局應召開全國影視廣電產業發展會議」
4.改組不解散 請將廣電基金留給傳媒產業(傳播學界、實務界、以及各媒改社團共同發起連署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