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不變的報業,只有台灣報業自己不知道報業居然也會變天。
我的理解是:戒嚴解除二十年了,報老闆心裡卻還未解嚴。戒嚴時代報紙是特釵瘛~,只有有關係的人能拿到出版執照。報紙經營期間,有大老闆在上呵護,新聞紙進口免稅,報紙銷售免稅,一旦經營不善的話還可以透過跟大老闆關係向銀行取得低利貸款。報業當然會有所謂的兩大報。
兩大報中的「中國時報」及其集團,本週賣給旺旺集團,走入歷史。後「中國時報」時代,台灣報業何去何從,不免令人提心吊膽。
站在讀者及社會的立場來看這個事件,報業可以更壞。如果報業沈淪,則整個社會將是陪葬品,全盤皆輸。因為現代社會依賴新聞媒介很深,沒有優質報業,一個理性而「正常」的社會便無可能。
報業如何更好?
這幾年世界各國報業普遍不景氣,但情況不嚴重,部分個別報紙或若干個別國家的報紙,甚至還在繼續成長。其實,美國報業在1973年報紙總銷數下滑以來,過去三十幾年只有在1980年代短暫回升過。美國報業對這個問題窮追不捨,報社、基金會、產業公會經常就報紙銷數下降的問題作分析研究或同業交換意見,為報業的前途提出對策或警訊。例如,以訓練在職記者專業知能為主要工作的民間團體「美國新聞協會」,在2005年成立專案小組,研究報業的前途,出版了專案研究報告「下一代的報紙」,便極具啟發性。
之前自立晚報、中央日報、台灣新生報、民生報、中時晚報接踵停刊,都說銷數下降無法維持。令人不解的是:銷數下降是「果」而不是「因」,這麼多報紙關門,報界幾乎聽不到有人、有單位提出解釋。當然不可能有,因為台灣的報社內部,就算是在最賺錢、最輝煌時期,也沒有研發工作或智囊單位的建制,沒有風險管控。他們自己怎麼死的,自己都不知道。一個行業腐敗至此,其從業人員實在沒有悲嘆命運不濟的權利。
說難聽一點,他們還活在戒嚴的庇護之下,何嘗需要一丁點的風險觀念!反正吃喝不盡,去他的什麼研究發展預言警訊!
別再吹牛了,我們不需要任何知識都可以知道台灣一定會有「兩大報」。
在這場網路「冰風暴」襲擊之下,全球最沒有準備的,當推台灣報業。看得出報業褪盡繁華之後極度地恐慌無助。「本期焦點」以下引用的三篇文章,都是知識取向、擲地有聲的報業預言。
第一篇的作者,是美國北卡大學新聞系教授邁爾(Philip Meyer)。邁爾曾是「騎士報團」的資深記者,他以「騎士報團」的市場調查資料,推測未來菁英報的樣貌。這篇文章的重點,說穿了,是在說報紙的「公信力」是報紙的核心價值;只有取得社區的信賴,報紙才能永續經營。這個觀點,曾反覆出現在他早先的著作「消失中的報紙」一書中。
如何取得「公信力」或「信任」,資深媒體人那福忠先生在本刊試刊十六號「報紙要成為公用事業」一文中,介紹了「美國新聞協會」的「下一代報紙」專案報告中,有詳細的說明。
不過,此處要特別介紹第二篇文章。那福忠先生不但報導了舉世聞名的菁英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明年即將取消紙本版專心經營網路版的消息,也報導了國外專家對傳統報紙的忠言,鼓勵大家要大膽跨入數位世界。值得台灣關心報業前途的人一讀。
第三篇文章是北京「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先生的專案報告。這是一篇鉅細靡遺的報紙求生手冊。「京華時報」的策略,是篇幅瘦身,減少銷數,然後轉型為菁英報,跟第一篇文章Meyer的建議作法完全一致。其處境和風險管控,確實有值得台灣報業參考之處。
報業跨入數位世界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絕不是改版。後「中國時報」在旺旺接手之後,是台灣誕生第一份菁英報的機遇。讓我們共同為台灣新報業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