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普華永道等的研究,從2002年到2006年,全球文化產業以每年6.7%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其增長的速度是全球GDP增長的2倍,2006年的全球文化市場規模接近1.5萬億美元。到2008年全球文化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7萬億美元,到2010年將超過1.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分類市場中最具有增長活力的新興市場之一。

  隨著數位化的文化生產方式,以及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人工智慧、人-機互動介面等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擴展了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來源,從“在家看”到“隨身聽”,從“隨身看”到“全移動”,突破了人類受到的地域和條件限制,極大地方便了大眾文化消費,全球文化消費市場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擴大。而在全球文化市場的各個分類中,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全球文化市場中仍然佔有最大的份額,而互聯網廣告和接入、視頻(電腦和網路)遊戲,以及動漫等信息化技術含量很高的新興媒體群,則是增長最快的門類。從2002年到2006年,全球互聯網廣告和接入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4%,視頻遊戲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9.6%,動畫業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8.9%,遠遠超過報紙、書籍和影視等傳統媒體的增長率。

  在全球文化產業的空間佈局中,主要發達國家具有主導的作用。由於藝術品、視頻和網路遊戲、動漫、廣播電視等產業具有很高的產業集中度,而主要發達國家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人力資源的優勢,全球化的資源配置網路,跨國的文化營銷能力等,逐步推動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高投入和高科技含量方面發展,從而強化了它們在全球文化產業中的主導地位。2006年,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等五個主要發達國家的文化市場規模,佔據了全球2/3的份額。而加拿大、中東、拉美、中國和其他亞太、歐洲國家,加起來也僅僅分享了全球文化市場蛋糕的34%。雖然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名列全球四強,但是中國的文化產業總量排在全球第六位,中國的文化出口額排在全球第七位。相反,英國的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五名之後,但是文化出口額卻占全球第二位元,並且在音樂製作、時尚設計、多媒體服務、藝術品經營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這恰恰說明:經濟的增長和文化的增長密切相關,但是不完全同步。正如馬克思所說:藝術的繁榮不是與社會組織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一個經濟富庶的城市,不一定就是文化的魅力之地。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除了依賴經濟實力的增長,還要求中國精神創造能力的強大,活躍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要素市場,包容多樣性的文化體制,高質量大批量的文化人才,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強勁的國際文化貿易能力等。這恰恰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歷史使命對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殷切期望,也是上海應該對中國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的最主要方面。(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摘自2008.11.10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