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美|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婁雅君)
2008年八月,當全世界的目光因奧運盛事而聚焦於天子腳下的城市—北京之前,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的記者婁雅君與羅盛達,提早在五月底來到北京。下了飛機,搭上出租車,開車師傅用一口濃重的京片子聊起「China(拆那)北京」最近的大肆動土拆遷的變化,婁雅君與羅盛達不約而同地想到,就以「『拆』那北京」作為紀錄北京在迎接奧運過程中的改變標題吧。
(羅盛達)
「拆、拆、拆」,為了趕工建設,北京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以飛快的速度前進著。為了趕工興建鳥巢、水立方等奧運賽事館場,北京有六千多戶居民被迫搬遷,以「北京好運、拆那北京、北京逐夢」作品獲第七屆卓越新聞國際新聞報導獎的公共電視攝影記者羅盛達說:「我們搭上奧運期間採訪北京,國台辦則統一由奧運主委會統籌負責媒體採訪事宜,他們剛開始說『來了再講,什麼都可以拍』,但是一到北京卻只申請到『一次證』,在十五天的拍攝期間,起初不了解當地狀況,也擔心碰觸到敏感神經。」
儘管如此,透過台灣朋友的介紹,在台幣二十萬元製作費,以及每天工作近十五個小時的情況下,婁雅君與羅盛達忙著穿梭在鳥巢、水立方周邊、北京城、北京胡同、工地、打工子弟學校、農民工臨時住所、奧運拆遷戶等地,採訪在北京工作、生活卻沒有北京戶口的「北漂族」生活與景況。
在新聞畫面中,台灣燈光設計師姚仁恭端坐椅上說著,「鳥巢外觀照明平常的時候是呼吸,有賽事的時候,變成心跳的感覺,砰砰,砰砰」,一位臉部被打上馬賽克,被拆迫失去家園的奧運用地拆遷戶則氣憤難平地說:「你僱用政府機器強壓著我,我就不跟你達成這不平等的協議。」一樣在北京,同一個世界,羅盛達捕捉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
「在北京人脈不足,工作時間有限,文字記者忙著連絡,我就把握時間盡量拍,期間曾遇到在大樹下休息的武警,請我們喝了兩瓶礦泉水,剛開始很友善,但一聽到我們是從台灣來的記者之後,臉色一變頓了十秒。」羅盛達說,在北京採訪期間,除了有限的時間壓力之外,還要非常注意,避免碰觸當局的敏感話題。
從北京往南走出了城之後,進入城市與農村的城鄉結合部,大部分農民工在此租屋,來到了北京有兩百多所打工子弟學校之一,一位男孩對著鏡頭說著,「雖然這裡(北京)是高樓大廈,東西都是很好的,但是我爸爸在這裡生活得很苦。」、「我們遠離了自己的家鄉,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們同樣渴望知識的海洋和明媚的陽光,我們彼此都來自四方,就像兄弟和姐妹一樣,那紅色的旗幟在心中飄揚我們在這裡成長。」在北京採訪期間,正值中國大陸的六月一日兒童節,農民工的孩子們在學校唱歌慶祝,羅盛達錄下了未來主人翁的心聲。
從負責剪豬哥亮節目的剪接師,轉任攝影記者已近十年的羅盛達,今年第一次到大陸並首度造訪北京,在「拆」那北京,往事並不如煙,這個古老的城市在一棟棟的高樓與上千條胡同間喘息著,誠如甫獲卓越新聞獎的公共電視國際新聞報導內容所言,世代居於此的,房屋、人與土地的記憶,隨著拆遷而滅亡,在這場棋局裡,政府和房地產商,玩的是權力和金錢的遊戲,至於普通老百姓,向來不是下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