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小說「雙城記」中,對所處的時代給予正反兩極的評價。自茲而後,「光明與黑暗並存」成為論者品評時代最愛引用的名言。
被視為掀起當代媒體革命的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在許多人的眼裡,似乎正面臨相同的處境。
台大新聞研究所12月中旬,邀請多位來自歐洲與美國的資深媒體工作者來台,共同研討數位時代新聞發展的新趨勢。難得的是,其中包括兩位重要的公民新聞實踐者,分別是曾任美國OffTheBus網站編輯協調人(Editorial Coordinator)的Marc Cooper,與GroundReport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Rachel Sterne。
OffTheBus網站是由公民新聞的學界重鎮Jay Rosen及電視名嘴Arianna Huffington所共同創辦,成立目的在於激勵民眾透過該網站的各項設計,參與2008年總統大選,藉以提昇選舉的民主意涵。結果此一被稱為史上「第一個選舉新聞報導的開放式平台」,自2007年7月至2008年大選結束的16個月中,共有12000人參加該網站的各項計畫,其中更有近2000人成為公民記者,以他們的所見所聞報導新聞、分享資訊。由於這項卓越的記錄,OffTheBus網站已入圍WeMedia計畫的「遊戲規則改變獎」(Game Changer award)。
至於成立於2006年的GroundReport網站,同樣是公民新聞網站的代表性範例。從創立迄今,已有3100名來自全球的公民記者參與報導行列,發表了35000則文字、照片或影像新聞。此一網站有別於OffTheBus所採取的專業與業餘合作(pro-am mix)模式,幾乎都是由業餘者參與及自治,據Rachel Sterne告訴筆者,公司所在地的紐約只有一位專職人員,另外約有30位志工協助。曾經在聯合國工作,未曾在媒體服務過的Rachel Sterne並指出,GroundReport網站的使命,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推動媒體的民主化(democratize the media)。
其實,無論被視為新聞的民主化或業餘化(amateurization of journalism),公民新聞在近幾年的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無論是部落格或非部落格的網站架構,也無論是既有媒體支持或原生的公民媒體,據估計,美國公民新聞網站的數量已達1500個。如果將類如YouTube、MySpace等社群網站的資訊分享,或是以新聞或資訊為主的部落格均視為公民新聞運動的一環,那麼,公民新聞的蓬勃發展絕對是當代新聞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
儘管公民新聞如火如荼的發展,但是,Marc Cooper與Rachel Sterne均指出:公民新聞仍處於嬰兒期,未來路向尚難斷言。兩位專家的看法可以從若干調查得到佐證,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互動新聞計畫在2006年所作的調查顯示,僅有21%公民新聞網站能夠收支平衡,大部份的網站都還在找尋它的經營模式。不過,也有51%的網站表示,它們並不須要靠創造營收來維持營運,因為開辦網站的費用不高,約有29%的網站開辦費甚至低於100美元。
公民新聞尚處於萌芽期的更重要證明毋寧在於它的「表現」。幾乎每位參與此次國際媒體人論壇者均認為,公民新聞既給當前新聞生態帶來好消息,卻也同時帶來壞消息。來自瑞典的作家、電視製作人Jan Soderqvist以「共識的結束」(the end of consensus)來描繪媒體匯流的後果,他強調草根媒體確實將議題設定權(agenda setting power)從可能腐化的媒體菁英手中奪走,讓媒體世界變成平的世界;但是媒體消費者卻更傾向迎合自己意識型態與世界觀的訊息,從而新聞也變得更為黨派化。後者,顯然是個壞消息。
Rachel Sterne同樣以好消息與壞消息來說明公民新聞的當前處境。在她的看法裡,更快、更省錢與無所不在是公民新聞的好消息,但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新聞標準與實踐尚未進入此一運動」。因此,公民新聞正面臨新階段的挑戰,「如果我們要讓這個現象成為媒體地景中一個能生存的、有價值的成份,那麼它的調查程序、問責系統與不受拘束的產出就必須被調理及引導。」
在公民新聞的新世界裡,類似Rachel Sterne的評論當然不算新鮮。事實上,許多對公民新聞的攻擊均集中在它的「品質」問題,彷彿公民新聞乃是傳言、謠言、流言與謊言的代名詞。此自非事實,也是對公民新聞的偏見,難道既存媒體就沒有這些問題,甚至,公民新聞的興起正是源自於對主流媒體的不滿,如果不是主流媒體無法真實反映公民心聲,又怎麼會有如此多的公民要自己來報導新聞、反映民意呢?但是公民新聞有它的品質問題,仍是不爭的事實,也因此許多公民新聞的推動者或支持者早已重視此一問題,並提出各種因應策略,包括制訂屬於公民新聞的倫理規約或實踐準則。
對現階段的公民新聞而言,確實「光明與黑暗並存」,它不僅蘊藏無盡的生命力,亦面對致命的大陷阱。雖然如此,兩位訪台的公民新聞實踐者顯然更青睞陽光的洗禮,Rachel Sterne說:「現在正是結合歷史資產與新媒體的時機」;Marc Cooper更清楚指出:「隨著革命的進展與成熟,我毫不懷疑新聞實踐裡專業與業餘者的合作將出現更多的融合,而要達成專業與業餘的雙贏,就必須承認彼此的價值,並找到交集之處(common ground)。」
旨哉斯言,全球已有愈來愈多的媒體,同時正視專業與業餘工作者均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並尋求各式各樣的結合機制。台灣的媒體工作者如果僅停留在狄更斯式的時代喟嘆,而不思有所超越,恐怕不只會落後於時代,還可能被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