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八月六日上映以來,《海角七號》在大台北地區票房已衝到歷年第二,僅次於《鐵達尼號》。不同於李安的國際大導演身份,魏德聖及整個海角創作團隊給大家的感覺是百分之百的『台灣本土』。在眾多隨票房而來的話題裡,『振興國片』自然是很重要,或是最最重要的一個。事實上,《囧男孩》及《一八九五》似乎也在這個『支持國片』的流行心態下,在台北賣過了一千萬—-要知道,大台北地區一千萬票房,可是1980年代中期之後國片難得超過越的關卡,而一年中一共有四部一千萬以上的國片(另一部是周杰倫的《功夫灌籃》),是已經很久沒發生過的事了。

  然而,這一陣『海角風』,真的象徵著國片復甦的開始嗎?就像《鐵達尼號》一般,《海角七號》是標標準準的文化事件:一部電影,流行文化與社交儀式的一環,創造了台灣社會釵h共同的經驗。《海角七號》不是單純的電影市場事件,其成奶]與台灣整體電影業大環境沒有太大的關聯;它是個特例,可帶動一時『支持國片』的風尚,卻無法改善台灣電影工業(或沒有電影工業)窘困的基本體質。

  讓我們檢視近幾年國片的票房狀況。首先需注意的是,現下我們稱為『國片』的,是『台灣製造』而非一般泛稱的『華語片』;雖然港片在台上映仍以國語配音為主,但『港片』與『國片』是清楚分別的。這,顯然不同於1980年代及之前國片泛指『台港出品』的情況。在這個全球化、多重文化斷裂的後現代,這樣的分法似乎有點奇怪,但對於台灣文化創意工業而言卻是必要的:台灣只是主流港片的海外市場之一,一般而論,國片卻是以台灣為主要市場。

  2007年,《色‧戒》挾著『李安』及『情色–藝術』兩個議題,在大台北地區票房超過一億(136,214,760);周杰倫的《不能說‧秘密》有兩千萬以上的成績(26,648,843)。 《練習曲》(8,941,331)及《刺青》(7,137,388)都賣不過一千萬;《天堂口》及《六號出口》皆是三百多萬及以下的票房。  

  2006年,《詭絲》是唯一的一千萬以上國片(22,181,987)。似乎廣受年輕人歡迎的《盛夏光年》(5,307,640)及《國士無雙》(4,669,682),票房在四、五百萬的範圍內。

  2005年,《天邊一朵雲》因『情色–藝術議題』讓非李安的台灣國際名導演作品難得的有大台北超過一千萬的票房(10,121,600)—-這是當年唯一的一部。至於似乎廣受歡迎及正面評價的《無米樂》(4,276,120)及《翻滾吧!男孩》(2,592,670),連五百萬都賣不到。

  2004年,《生命:全景映像季》也是唯一的一千萬國片(10,411,950);似乎廣受歡迎及正面評價的《十七歲的天空》(5,380,190)、《20.30.40》(4,458,600)及《五月之戀》(1,167,775),都在票房上有著『正常』表現。2003年,沒有任何一部國片票房達到一千萬;2002年,陳國富的《雙瞳》,在哥倫比亞公司的投資、行銷及靈異風等等因素下,票房在三千萬以上(36,686,160)。

  這樣的票房收入真的很慘嗎?兩千年後,每年大台北地區票房一千萬電影皆在五十部以上,其中2005年(67部)及2006年(69部)更迫近七十部。這樣的狀況,已經不適宜用『低迷』兩字來形容了。然而,談起電影,無人不嘆「低迷」。

  國片市場真的『低迷』嗎?這個問題要成立,必需有一個前提:台灣要有電影工業。台灣有『電影工業』嗎?電影工業的建立必要有『片廠制度』、企業財團資金、專業電影工作人員(導演、編劇、演員、攝影師、剪接師等等)、電影工作人員的培訓制度。

  台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企業及片廠。長期以來,台灣的電影工作皆是單兵作戰,以散兵游勇之姿,各自想辦法聚集資金及人力。台灣的明星材料大多是在香港被實現的(張艾嘉、王祖賢、吳倩蓮等等)。林青霞的演藝第二春,東方不敗的風潮,是香港—-一個有電影工業的地方—-創造的,不是台灣。台灣有電影學校,有星探,有人才,但沒有電影工業。

  這樣一個沒有電影工業的地方,以票房規律來看,基本上產製了三種電影。首先,詹宏志在1980年代提出的『侯孝賢模式』:把目標擺在國際藝術電影市場,重點不是賺大錢,而是讓電影工作者可以有固定的資金及資源持續的拍片。第二種,現在可以稱為『海角模式』:以台灣為主要市場,在天時、地利、人和下,拍『碰巧』賣作的國片。每年一千萬以上票房的電影皆屬此類,不管是兩億或僅僅超過一千萬,皆是『成央z的國片。最後第三種,就是自始以台灣為主要市場,徘徊於幾十萬到幾百萬票房之間的『正常國片』。

  《海角七號》的成功是否預示了國片新時代的來臨?上一個國片『新年代』(台灣電影新浪潮)可謂百味雜陳。以票房而論,先盛後衰;在電影成就上,台灣創作導演在國際間建立穩固的地位。以電影創作風格及方向而言,『後台灣新浪潮』時代早已開始了:《盛夏光年》、《國士無雙》、《五月之戀》、《十七歲的天空》等,甚至更早的《運轉手之戀》,在風格及創作意圖上都明顯得與以國際市場為主的中後期新浪潮電影不同。新一代的電影創作者帶著新一代台灣特有的感性與理性,用游擊戰方式尋找與新一代觀眾碰撞出火花的一刻。《海角七號》是撞出火花的時機之作,只是火花大到出乎意料之外。

  火花大到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居然被誤讀成『國片復興』的徵兆。『海角風』並沒有改變台灣無電影工業的體質。台灣沒有有願意長期經營電影事業的企業,所以不能像美國、日本、香港一樣有健全的片廠制度。台灣只有制定敷衍式輔導政策(國片輔導金)的政府,所以台灣也不可能有韓國那樣國家推手的文化創意產業盛況。台灣有的,只是一些有夢想、有熱情的電影創作者。(本文為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系「文化產業論壇」專欄)

*票房數字來源:http://www.taipeibo.com/#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