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資訊載具網際網路的崛起,衝擊著印刷媒體報紙、雜誌行業甚鉅,舉世皆然。台北雜誌公會舉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享會,發表集體赴日本東京考察的結果,角川書店、日經BP.com等公司如何在原有印刷出版基礎上,經營網路有成。網路時代的印刷媒體經營策略,兩造如何相輔相成,或許能為台灣紙媒產業提供些許指引。
目前在日本,提供人力派遣或生活資訊的免費雜誌大行其道,其收入來源是廣告。某種程度上, 這隱喻著大環境改變下付費型紙媒衰退的結果。其中來自網際網路的競爭,令傳統出版業者又愛又怕。面對數位化,紙媒經營業者該如何因應,分享者提出了觀察結果:
1.內容區隔
商業周刊生活專刊總編輯李采洪以日經BP.經營網路獲利為例,指出「breaking news」與「breaking views」之間的差別,前者由紙媒提供,以新聞為主;後者由網媒提供,以突破性觀點為主。兩者由內容與方法面提示了網路與紙媒互補的方式。
2.異業整合
角川書店2006年決定數位化後,積極與科技公司合作。商業週刊網路事業總監林益發談到,角川旗下walker【註一】系列便在youtube建立影像社群,將內容多元化。台灣角川協理楊淑媄指出,讀者參與雜誌社舉辦的服裝秀,結合手機現場播出,並可透過手機下單。此外,通路結合也是資源利用的另一個途徑,李采洪表示,日本三十家出版社與凸版印刷公司合資成立「bitway」,負責數位化內容發送業務。
3.網路作為工具
網路除了是資訊載具,也能是獲得讀者資訊的方法。與會者提到,角川書店利用網路測試讀者偏好,或大陸手機小說「戀空」發燒,下載達六百萬次,進而發行紙本。商業週刊行銷部通路經理蔡連壽認為,整合集團雜誌成為專業性網站,並分析網頁瀏覽情形而非瀏覽數,採會員登入制,了解讀者資料,藉此掌握分眾化趨勢,將使廣告商投入廣告的意願更高。
4.品牌經營
PC HOME副總編施典志表示,由品牌出發,如日經BP.以專業(財經)內容為主,在網路上以會員制提高頁面價值,以收「精準行銷」之效。時報文化出版總經理莫昭平則認為,網路能幫助品牌累積能量,打造信賴度。林益發也表示,數位時代的版權保護,應當是保護品牌而非內容。強調品牌是網路時代內容供應者最能突破重圍的旗幟。
此外,行動式載具如手機、kindle【註二】,或遠流營運總監李怡民分享之數位出版系統koobe【註三】,似乎暗示了閱讀形式的躍進。在日本,以手機上網、閱讀情形十分普遍。座談會主持人商業週刊副社長俞國華指出,閱讀的數位形式尚在「進化」中,目前行動載具對閱讀形式的影響還難以掌握全貌;至於行動載具將來是會完全顛覆紙媒,或是會有其他效果,絕對是將來觀察的重點。
台北雜誌公會理事長王榮文則強調,政府應該思考使用何種機制加快速位化進程、保護數位版權,讓出版商願意將內容放出。王榮文觀察到,日本出版社有能力自行研發,但台灣大多是中小企業,難以承擔研發風險。
強調媒體的「整合」,代表紙媒與電媒,能在不同的利基上互相合作。使用網路或行動載具媒體強度高的人,在印刷媒體的消費上,並不意味著必然的縮減。李采洪指出,手機小說「戀空」下載達六百萬次,紙本也暢銷兩百五十萬本;擁有kindle者,購買書籍的比率也成長2.6倍,還減輕了庫存壓力。
最後,莫昭平總結說,網路讓傳統出版業在寫作、出版及行銷方面皆顛覆傳統,但內容仍是關鍵,如何創造與紙本不同的好內容,提供創意,符合讀者需要,業者必須好好思考。她說,「空中英語教室」有紙本、CD,以及網站進行教學遊戲,並且不忘與讀者面對面溝通, 值得大家借鏡。
備註:
【註一】walker系列為生活情報雜誌,角川在台灣有「taipei walker」。日本角川在youtube上的社群可參照http://tw.youtube.com/user/KADOKAWAwalker
【註二】kindle為亞馬遜書店開發的無線手持式閱讀器可參照http://www.amazon.com/Kindle-Amazons-Wireless-Reading-Device/dp/B000FI73MA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Kindle
【註三】 koobe是由國內自行研發之數位出版系統,能將紙本內容轉為數位流通,並有一套保障機制。可參照http://www.koob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