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被殺死丟下海,沒了啦,都沒了啦。」一名船長遺藻b漁業廣播電台主持人陳彥臻的節目中哭訴著:「阮先生說,『出世討海仔,就是要討海』,我們貸款一千多萬,就是要討海。我先生五十二歲,我兒子今年二十三歲,先生與唯一的兒子,雙雙死亡,以及一千多萬元的負債。人都沒有了,要保全這條船仔再駛回來。」

  今年以「血濺台灣船,討海郎魂斷他鄉」、「風吹台灣頭,基隆八斗子漁民沉船哀歌」兩篇「關心討海人系列」,獲得卓越新聞獎廣播媒體類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的陳彥臻說,她從小在澎湖長大,父親、叔叔、舅舅都從事遠洋漁業工作,也算是漁民家庭成長的孩子。

  屏東縣琉球籍漁船聖恩168號出海後,在新幾內亞附近海域疑似發生海上喋血事件,船長許碧章(52歲 )、兒子許慶文(23歲 )、船長的連襟周黃可農(48歲 )及兒子周黃哲麟(22歲 )等4名台籍幹部疑似遭殺害丟入海中。在血濺台灣船,討海郎魂斷他鄉系列當中,陳彥臻追蹤報導了這一則近年來死亡人數最多、也最嚴重的一次海上喋血事件新聞事件。

  接受訪談時,船主妻子表示,以後再也聽不到兒子打電話來貼心地說:「媽媽,我和爸爸都不在家,妳要吃飯,把身體顧好」的聲音了。此時樓上傳來一陣淒厲的哭吼聲,原來是女兒因此事件遭受打擊,憂鬱症復發。陳彥臻長期報導漁民困境,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位二十多歲的漁民遺孀在先生因船難失蹤一年多之後,這名少婦還打電話到漁業電台請求協尋丈夫,在陳彥臻的追蹤報導之下,這名少婦後來終於獲得保險公司遲來的理賠金。

  三十五歲考上高考之後,陳彥臻就來到漁業廣播電台工作,她強調,「冥冥中注定,我該做這份工作,新聞是一種志業,媒體要為弱勢發聲,而台灣漁民也是弱勢,就更應該做點事情」。陳彥臻說,進入媒體之前從事室內設計工作,三十五歲跨領域轉入廣播界,已經把自己的人生放在對的位置上了,也期釵菑v在工作之餘,有朝一日能夠成立「關心討海人協會」等公益團體。

  根據基隆的統計顯示,從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六年間,共發生了四十一起船難,造成十五人死亡。在媒體報導船難新聞時,陳彥臻也注意到了受訪者家屬的感受,並採訪了專家學者,討論媒體工作者的新聞倫理,並呼籲記者尊重船難家屬的感受,報導新聞事實,同時考慮事件對社會影響,以及是否更深刻地去探討並發掘問題,做出更有建設性的報導。

  「聽他們的無奈、聽他們的怨嘆、聽他們的控訴、聽他們的希望、聽他們的遺憾」,在漁業廣播電台的節目中,陳彥臻仍繼續「放送」播報弱勢討海人的話題,透過系列報導持續倡議,讓社會大眾正視台灣漁民的工作風險與危機,呈現社會底層討海人的生活困境與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