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幾十年來,政府的稅改制度來自因應短期的需求與目標,但卻不能因此而傷害長期的稅制平衡與稅制公平的價值。」政大財政系教授曾巨威如是說。曾巨威去年以「推動本土性的稅改與EITC」系列評論獲得卓越新聞之新聞評論獎後,他多年來仍持續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抽空撰文發表於平面媒體,提出對於台灣稅改的評論與建言。
台灣的貧富差距逐年增加且稅制不公,「富人」繳稅太少,曾引發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與抨擊。早在2004年總統大選時,國民黨候選人連戰提出主張引進美國的最低稅負制(Alternative Minimum Tax;AMT),藉此減少高所得者過度享受租稅優惠,增進我國所得稅制的公平性,曾巨威多年來也不斷撰文鼓吹,推動最低稅負制的理念。到了2006年,廣受各界注目的最低稅負制,終於成了扁政府的正式稅改項目,迅速地在半年內完成立法程序。
對曾巨威而言,眼見政府終於落實AMT立法,是達成階段性任務的終點,也是另一個起點的開始。在此次獲得卓越新聞獎的文章中,曾巨威特別提出在美國實施了三十年的「勞動所得稅額抵減制度」(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觀念,並呼籲當局者與總統參選人,應及早制定符合台灣民情的「推動本土性的稅改與EITC」的重要性。
曾巨威說明,美國實施EITC主要是為了協助低所得的工作家庭「脫貧」,這是一項結合降低稅負與補貼薪資二種弁鄋滷僧I,只要是符合資格條件的家庭,其每多賺取一元勞動所得,政府便相對給予一定比率的稅額抵減。曾巨威在社論上撰文解說並持續推動EITC的理念,終於在馬蕭政府參與去年總統大選提出的「台灣經濟新藍圖系列」租稅政策主張中,看見一項「勞動所得退稅補貼制度」的主張,採納了「勞動所得稅額抵減制度」(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的建議。
「不論是租稅或社會福利政策,在既有的傳統框架下,總容易流於兩黨總統候選人用以討好選民的喊價籌碼」,曾巨威在社論中寫出了當前稅改的框架與限制,同時也期許日後繼續撰寫評論,用主政者以及民眾都能夠讀懂的文字,正是社會稅賦制度的真相,建立正確的認知。
「希望台灣的稅改政策能夠發揮『劫富濟貧』的精神」,曾巨威認為,近年來我國所得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益愈嚴重,財富分配趨向M型化,社會出現了釵h「新貧」與「近貧」人口,富人繳稅少且稅賦制度不公,在當前惡劣的經濟環境之下,租稅改革更加困難,更是一條艱辛的長路。儘管如此,台灣的稅制改革不能因此停下腳步,目前更重要的是,在下一個稅改階段,政府是否有勇氣與魄力改變現在的作法,才是改變的關鍵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