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廣播名嘴艾慕士:「我做錯了一件事,但是我是好人。」【註1】
美國一名廣播名嘴在他的節目上,用充滿藐視和歧視的語言形容大學女籃球隊,話一出口,馬上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黑人以及女權團體抗議聲浪不斷,就連廣告業主也計畫抽廣告,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最後祭出開除的手段才平息風波,而名嘴也親自登門向女籃道歉。
今年66歲的艾慕士,廣播生涯長達30多年,主持的廣播節目,收聽率相當高,但是那句充滿歧視的評論,讓廣告業主,從節目中抽廣告,不敵輿論壓力,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終究也將艾慕士開除 ;為了他的口無遮攔,艾慕士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
名嘴的特色是不管政治、財經、社會、宗教、八卦等無所不講、無所不通。這些名嘴可說是台灣消息最靈通、對人、對事情論斷最權威的人士。而製造名嘴的機器就是媒體。政論節目的「廣播名嘴」之所以能快速「繁衍」,是由於台灣政治藍綠對峙明顯,可以讓民眾透過廣播CALL-IN就能享受到參與政治的感覺,成了最廉價的「人人是名嘴」的政論全民運動。賣藥及財經節目的聽眾,雖沒有政論節目來的瘋狂、激情。但聽友還是依賴主持人的舌燦蓮花,他們在節目中扮演「上帝」的角色給予希望,開出一貼藥方,隔日股票馬上漲;祭出一貼藥單,病情馬上好轉。為何聽眾對於名嘴的話會深信不移?除了名嘴的群眾魅力外,難道真有神仙藥丹可以搶救股災?可以長生不老?可以永保安康?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林富美教授也曾直指【註2】:「當新聞工作者成為『名嘴』後,當專業、名聲商品化後就不再僅是關係自身利益而是各種利益的符碼,必須依附商業價值否則就沒有交換價值,透過名聲基礎的理性抉擇,因而使得名聲原有之專業基礎產生質變。」之前東吳大學曾提案要限制名嘴教授上電視,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很訝異,認為雖沒有必要設限教授的言論自由;但對於現今的「媒體名嘴」充斥現象,嬝奶j眾也要注意其專業度,名嘴則應自制、要求自我專業度,否則就是另一種「新聞公害」。
地下電台良莠不齊 取締難收效
去年九月間,在南部地區相當具知名度的廣播名嘴林宏明,自稱為「張天師」替民眾算命解災,以籌設全國16個道場成立「道教王國」,並以建廟、雕刻金身、訂做香爐神桌為由,鼓吹聽眾捐款但涉嫌納入私囊。他甚至利用「芭樂票」向藥商購買含類固醇西藥後,分裝成各種號稱能治百病的「大補丸」,以高價賣給民眾,詐騙吸金至少超過上億元,被害人高達一千餘人。向來地下電台或賣藥電台,對中南部民眾有相當的政治煽動力,而他們也多以販賣各種藥品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的一項調查指出,會向電台購藥的消費者多為中高齡(平均41歲)、已婚、國小以下教育程度、以台語為母語人士,個人資金運用每月約3萬元以下。而這些消費者多處於經濟弱勢的中下階級,或是缺乏關心與照顧的老年人,收聽廣播便成為較容易使用的一種媒體,而且Call-in到這些節目,主持人親切熱心又關心的態度,也讓聽眾感覺和主持人是「空中的好朋友」,滿足社會互動的需求,進而相信節目的推薦而購買產品。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也表示,曾有衛生署員工的老母親聽信電台推薦買其產品,原因是平常兒子、媳婦和孫子都忙於上班、上課,「只有廣播電台會打來關心我吃飽沒?」所以甘心花錢跟電台買東西。廣播賣藥「名嘴」除了在節目中介紹醫療保健常識,推銷GNP優良藥品的此刻,更能在推廣「正確用藥常識」是否是「一兼二顧」?得了業績又賣了好形象。
名嘴轉型 推動公益
我們大家的老朋友「孫越」。看到孫越先生,我們會想到什麼?是「孫叔叔」、「嘎嘎嗚啦啦」、「孫小毛」、「全職義工」、「董氏基金會的拒菸代言人」,其實這些都是「孫越先生」的剪影。早期孫越叔叔是演反派的角色而出名,但兒女們在學校都不願承認孫越是他們的爸爸,就只因為戲裡的孫越是個「大壞蛋」。演戲使他成名,也賺了錢,但他在內心一直問自己:「這就是我要的人生嗎?這就是我要的自己嗎?」在基督教義的感召下改寫生命詩篇。所以現在看到的孫越,是個捲起袖子的快樂捐血人、是個送炭到泰北的救火隊、是個深夜在電視螢光幕上,呼籲流連街頭的青少年早點兒回家的慈祥長輩、是個到處勸導人家不要吸菸的反菸人、是一個藉著媒體,教人尊重生命的長者。
舉出孫越叔叔的故事,是告誡「名嘴們」:現在的政治、經濟環境或許讓你「得名又得利」,但在名利雙收的情況下,想想你的「兒女」是怎麼看你?想想在「歷史」會如何定論留名?想想「未來」你是不是會後悔,因為你曾「說過了什麼」而造成別人的遺憾。
「名嘴」的功用不是用來駡人,「名人」的身份更不是用來煽動或企圖影響他人。「名嘴」是因為您比別人更幸運,而得到別人對你的信服和肯定,因此更要有「道德良心」,更要藉社會公器及媒體來導正社會風氣,而不是一股惱聞風起舞、煽風點火。
備註:
【註1】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註2】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林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