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理念與實踐:民國時期知識分子與報刊》學術研討會稿約(附錄)
自由思想不僅主導了二十世紀,現在已是普世價值,象徵全人類共同的目標。自從五四運動開始,甚至更早,追求自由理念一直是近代中國爭取“現代化”的主旋律。中國知識份子向來“以天下為己任”,即使其政治取向和目標各異,嚮往自由思想卻無二致。知識份子以報刊為啟蒙的平臺和陣地,自由報刊依賴知識份子的支持,我們認為此時探討自由報刊和知識份子的互動、歷史角色及其影響是意義重大的。
這次會議希望集中在民國時期,從理論視野和史料分析,追索並燭照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民國時期的報刊發展與日本或歐美有何淵源?當時的報刊如何成為自由理想的重要載體和陣地,有何成就與限制?國民政府如何管制報刊言論?自由報刊的宗旨和報人的觀念為何?各類報刊採取什麼實踐模式?其盛衰榮洩滬鴞]何在,在這個過程當中知識份子扮演什麼角色?
現有報刊史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才起步。舉凡搜尋和整理史料,建立研究視角,提升理論水準,和運用各種研究方法,都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鑒於此,我們計畫召開學術會議,邀請不同學科卓然有成的學者共聚一堂,以期通過多維的透視和討論,共同推動中國報刊史的研究和學術發展。
與會者就自己熟悉的領域,依照會議的主題,以某一具體角度(問題、人物、事件、個案等)入手,以史料為基礎,最好放在社會史、知識史或政治經濟學的脈絡來分析,不宜空泛議論。以下列舉一些題目供參考,以期會議主題交集:
一,《新青年》、《獨立評論》如何鼓吹自由理念,主要知識界領袖如胡適與陳獨秀在思想和行動上如何分分合合,對中國的啟蒙和革命運動有何影響?
二,五四時期的中國報刊分哪些類,各自淵源為何,鼓吹什麼自由思想,其間的聯盟與競爭的情形為何?
三,中國在追求“現代化”和“救亡圖存”的過程中,自由報刊有什麼貢獻?是不是“救國”壓倒一切,甚至扼殺自由理念?整個自由報刊的光譜與陣營是什麼?它們對抗什麼思想?它們的基本限制何在?
四,中國新聞教育在什麼背景下從美國引入,如何興起與普及,教導什麼思想,培養什麼人才,對中國報刊與自由思想有何影響?為何若干赴美學習“自由報業”的人士回國後成為國民政府的新聞檢查官員?他們有沒有思想和角色的矛盾?
五,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如何影響報刊的生存與發展?當時中國有沒有形成中產階級?政治勢力和經濟基礎如何影響報刊的發行、廣告, 吸引什麼背景和階級的讀者,塑造什麼內容?
六,以民國時期的上海文人和上海報刊為例,早期資本主義與上海報刊(如《申報》、《新聞報》)如何發展,為何上海是中國報刊的中心,為什麼英租界對中國報刊的影響遠大於他國租界?當時上海報刊的經濟基礎何在,內容為何,成就和限制是什麼?上海比北京、廣州和其他都市的優勢何在?
七,自由主義視角的《大公報》一枝獨秀的背景,精神、視野、社會基礎是什麼?它與知識份子、官方、讀者如何互動?其成就和基本限制何在?(《大公報》登過500多篇“星期評論”,是自由言論的重鎮;執筆者的“階級”和教育背景、學術淵源、思想體系為何?與國民黨的關係如何?1949年後的遭遇如何?)
八,1930年代國民黨的報刊體制、管理及其自由理念為何?自由報刊如何與國民黨黨報、共產黨喉舌對話與鬥爭?
九,1940年代國民政府新聞政策如何?監督系統為何?正式和非正式控制手段為何?黨報的經營、任命、管制情形為何?黨報之間合作和競爭的情形如何?“非黨報”如何和黨報合作或競爭?“非黨報”如何和當局合作或抗爭?
十,另一種聲音:延安《解放日報》與重慶《新華日報》的自由理念,報刊組織背景、經濟來源、讀者、內容為何?如何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其自主性有多大?它們所爭取的“自由”是什麼,和其他報刊有何異同?它們如何配合政策和革命情勢動員群眾,對知識份子產生什麼影響?它們如何對抗國民黨的報刊(舉出個案說明)?它們內部如何變化,對1949年中國報刊的發展有何影響(連續與斷裂)?
十一,中國報刊對“自由”的理解,和西方的自由主義有何異同?同時,“自由”與中國“救亡圖存”的主題有何辯證關係?是不是“救國”壓倒一切,甚至犧牲自由?
十二,政論雜誌生存的背景、內容、讀者、影響,與報紙有何異同?誰辦這些雜誌?經濟支持和稿源何在?雜誌如何與報紙互動?為何政論雜誌的重要性後來日趨式微?
十三,自由報刊在中國為何“可望不可即”?與中國歷史文化因素有何關聯?與近代中國都會的政治經濟條件有何相關?
註釋:
一:本文承張詠教授惠賜修訂意見,特此致謝。
二:余英時:〈中國近代史上的胡適〉,收入《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87年;亦收入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三:楊金榮:《角色與命運:胡適晚年的自由主義困境》,北京:三聯,2003年,頁101。
四:1954年全國大規模批胡討論會21次,僅三聯書局結集出版者計八輯,100多萬字。1959年,胡適出席夏威夷東西方哲學討論會,他說1954-1955兩年大陸發表300多萬字文章,清算“胡適幽靈”,每一篇幾乎都罵到他的老師杜威。見楊金榮:《角色與命運》,頁318,323。
五:雷震:《雷震回憶錄》,香港:七十年代社,1978年。
六: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七: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三卷,第二卷1996年 ,第三卷1999年。
八: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收入《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頁33-50,引自頁49。
九:同上,頁33-50。
十:同上,頁37。
十一:《努力周報》和《獨立評論》都是社員每人捐固定收入百分之五。《大公報》也只有五萬元資本,不接受津貼或資助,準備賠光本錢即關報,不料營業情況甚佳。
十二:引自謝泳:《儲安平與〈觀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頁113。
十三:引自張育仁:《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485。
十四:閉鶺M:《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98-109。
十五:雷震:《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臺北:遠流,林淇養校註,2003年; 張忠棟:《胡適五論》,臺北:允晨,1987年; 張忠棟:《胡適,雷震,殷海光》,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90年。
十六:1950年代另一文人論政的典型是《民主評論》徐復觀,他在政治上追求自由民主,但在文化上反對《自由中國》胡適、殷海光所代表的西化立場,見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中:中央書局,1956年(甲集)1957年(乙集)。《自由中國》最重要的主筆殷海光,乃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典範,見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與志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自由中國》被禁以後,整個1960年代臺灣噤若寒蟬,1970年代初期國府内外交困,年輕學人合辦《大學》雜誌論政,提倡革新保台,受到《自由中國》的啓發。《大學》雜誌失敗以後,黨外運動和黨外雜誌乃應運而生。參閲李金銓 :《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35-164。
十七:關於入閣,尚待釐清的問題:(1)人脈關係;(2)入閣的學者有多少是接受當局的籠絡,有多少是基於文人“學而優則仕”和“幹政治”的傳統心理?(3)入閣後必須擁護政策,不能大唱自由民主,學者有沒有這個自覺,如何適調其心理,如何改變其言論?
十八:輿論的影響可以見諸(1)傳遞信息;(2)改變政策;(3)針砭時政;(3)傳播理念;(4)建立社會共識等各方面,這些都需要更多材料始能探討。傳播效果的研究在微觀上通常看短期的認知、態度和行爲如何受到媒介改變,宏觀上則注意媒介如何建構社會現實和其意義,以及媒介作爲平臺如何與其他社會力量(如權勢者、社會團體、民衆)互動。
十九: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頁2。
二十:參閲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内心世界》,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頁52-65。
二十一: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頁39-42。
二十二:楊天生:《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25-250,引自頁239。
二十三:參閲張忠棟:《胡適五論》。又,《獨立評論》的“獨裁說”與梁啟超的“開明專制”有何異同,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十四:柏林:《自由四論》,臺北:聯經出版社,陳曉林譯,1986年,頁40-70 [原著為Isaiah Berlin (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拉明.賈漢貝格魯:《柏林談話錄》,南京:譯林出版社,楊禎欽譯,2002年,頁37-40 [原著為Ramin Jahanbegloo (1991), Conversations with Isaiah Berlin. Paris: Editions de Felin]。
二十五:美國的pragmatism譯為“實踐主義”比約定俗成的“實用主義”貼近原意,但在大陸說起實踐主義,一般聯想到馬列毛澤東的思想理論。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哲學,通常簡稱實踐論或實踐主義。“實用主義”指美國人在新大陸發展出來的務實傾向,不騖歐洲舊大陸的玄談,最重要是看“怎麽做有結果”,不拘泥於意識形態的對錯之爭。此處不能誤解為中文裏把“實用”視爲投機、不顧原則的貶義。
二十六: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說,毛澤東以道德領袖代替黨組織的機器,塑造應然的、大公無私的群衆,而不是實然的群衆。其思想與孟子(“君子”可以努力實踐“善端”)和盧梭(道德傳統)暗合,但更重要的根源來自中國本土遊俠傳統的異端,如《三國》、《水滸》、《西遊記》等。見蕭延中:〈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史華慈輪盧梭、孟子與毛澤東〉,《思想》(臺北),2007年,5期,頁1-26。
二十七: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頁58-59。
二十八:《二十一世紀》108期(2008年8月)發表三篇相關文章,可供參考,即蕭延中:《中國費邊主義的思想遺產》,頁38-49; 孫宏雲:《民主社會主義與民國政治:拉斯基在中國的影響》,頁50-59;翁賀凱:《張君勱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起源》,頁60-69。
二十九:或謂民生主義乃受到美國的進步主義所影響,張忠棟:〈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與美國的進步主義〉,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臺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頁310-332。孫中山的思想淵源似可進一步探討。
三十:例如西方在宗教改革以後,強調在上帝面前的世俗平等;但中國強調的是形上學的聖凡平等,以性善超越世界的平等,不處理現實問題。1980年代大陸體制内改革派學者提出“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命題 ,也是用“超驗”的方式糅合英美的“自由”和中蘇的“生産工具(媒介)公有制”。黨國體制不是“公有制”,這點已毋庸置疑,但“拿來主義”的文化傾向卻值得注意,見李金銓: 《超越西方霸權》,頁50-53。
三十一:Walter Lippmann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三十二:John Dewey (1927), 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 New York: Henry Holt. 關於杜威與李普曼的辯論,參見James W. Carey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Boston: Unwin Hyman, pp. 69-88; Eve Stryker Munson and Catherine A. Warren, eds. (1997), 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 228-260.
三十三:Paul Lazarsfeld, Bernard Berelson, and Hazel Gaudet (1944),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三十四:馬克思主義者多從激進人文主義理想的高處看,由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權並未直接而明顯壓迫人民,論者遂集中批評資本的高度壟斷,其實是在邊緣位置從事文化戰鬥,我稱之為“經濟的政治經濟學”;而自由多元主義者多從現實的低處看,反抗威權國家機器赤裸裸的壓迫,爭取正常的自由民主與人權,我稱之為“政治的政治經濟學”。見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頁25-44。
三十五:Peter Dahlgren (2000), “Media, Citizenship, and Civic Culture,” 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Arnold.
三十六:Thomas Kuhn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十七:參考王儒年:《欲望的想像 : 1920-1930 年代《申报》廣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唐弢主編, 陳子善, 王錫榮編選:《〈申報〈自由談〉雜文選, 1932-1935》,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7年。
三十八:德國的海德堡大學漢學系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Wagner Rudolf 帶了幾個學生研究《申報》。 他的學生Barbara Mittler (2004), Newspaper for China:Power, Identity and Change in Shanghai’s News Media (1872-1912),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由博士論文改寫,頗受重視。另外參考 Rudolf G. Wagner, ed. (2007),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Word, Image, and 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970-1910. Albany: S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外國學者喜歡研究《 申報》,一因資料齊全;二因上海大報,符合西方的想像和興趣;三因該報一直有外資, 概念上容易發展。這些年,西方(如美國、德國)的中國史界對上海風花雪月的雜誌、小報(即林語堂所說的“蚊報”,見下注)和婦女雜誌特別感興趣。
三十九:Lin Yutang (1936)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 141.
四十:陳建華教授所分析的遊戲文字,喜怒笑駡,而富文采,顯非下層階級所看得懂。至於消遣性的的娛樂小報又是如何呢?早年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家發現,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年代,最熱衷於看電影的族群不是中產階級,而是還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新移民,他們逃避殘酷的現實,花很少的錢買短暫的心理麻醉,即“替代性參與”豪門的生活幻象 ,見Herbert Blumer(1933), Movies and Conduct. New York: Macmillan。這個洞見是否適用於上海小報?若然,則與海德堡學者的觀點截然異趣。
四十一:Wagner,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綜合呈現海德堡的研究成果。對此書的評論,詳見李金銓:〈過度闡釋“公共領域”〉,載《二十一世紀》(待刊); Chin-Chuan Lee (in press), “Overinterpreting the ‘Public Sphere’,” Explorations in Media Ecology.
四十二:本節取自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頁66-69。
四十三:Lin Yutang,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p. 141.
四十四:張季鸞:《季鸞文存》,臺北:文星,1962年重印(原1944年),共兩冊。
四十五:Michael Schudson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New York: Basic.
四十六:Alvin W. Gouldner (1976), The Dialectic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73.
四十七:例如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出版社,1994年;賈曉慧:《〈大公報〉新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張育仁:《自由的歷險》;方漢奇等著:《〈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任桐:《徘徊於民本與民主之間 :〈大公報〉政治改良言論述評, 1927-1937》,北京:三聯,2004年。美國的中國史學界早期做得多的題目是梁啟超和晚清報業,偶爾有《大公報》的研究。近年來,自由主義報刊大概是因為“太正”,不夠“奇趣”,少人研究。
四十八:方漢奇:〈前言:再論大公報的歷史地位〉,方漢奇等著:《〈大公報〉百年史》,頁1-23,引自頁19。
四十九:參閲蔡銘澤:《中國國民黨黨報歷史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
五十:陸鏗:《陸鏗回憶與懺悔錄》,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書評見李金銓:〈寫在人生邊上,寫在時代中心〉,載香港《信報月刊》,1997年9月,頁79-85。
五十一:關於延安整風重建黨報,參閲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365-376。
五十二:《新華日報》言論,見笑蜀編:《歷史的先聲:半世紀前的莊嚴承諾》,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李慎之:〈革命壓倒民主:〈歷史的先聲〉序〉,《風雨倉黃五十年—李慎之文選》,香港:明報出版社,2003年,頁79-105。
五十三:甘惜分:《新聞論爭三十年》,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頁282-292,引自頁285和頁288。甘氏的思想後來發生重大變化,成爲思想解放的前輩學者,如今看法當與這個舊觀點南轅北轍。見甘惜分:《一個新聞學者的自白》,香港:未名出版社,2006年。
五十四: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頁567-569;《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頁212-215。
五十五:錄自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頁72。
五十六:Barrington Moore (1967),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s and Democracy. Boston: Be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