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目擊者雜誌希望我就近來引起風暴的公視事件撰文時,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即予答應。儘管我曾經約束自己,既已不在公視服務,就不要隨便評議公視事務;儘管我深知台灣政治像團泥淖,一旦陷入其中,便難以講道理論是非,但是,在這樣一個可能影響台灣媒體民主發展的事件上,我實在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在提出我的看法前,先請大家看看英國公視BBC如何面對自己的歷史。

  任何人只要進入BBC的網站,都可以在BBC的簡介裡找到關於其歷史的說明─「History of the BBC」。與其他商營電視公司迥異的是,BBC在該網頁置放一個醒目的專欄,稱為「壓力下的BBC」(The BBC under Pressure) ,而且點選之後,跳出來的斗大標題是「BBC為編輯獨立奮戰的一頁」(The BBC’s fight for editorial independence)。BBC要向誰爭取編輯自主權?毫無疑問,最直接的對象就是政府,特別是執政黨。

  「壓力下的BBC」專欄,從1926年的大罷工說到2003-4年的赫頓調查,總計包括14個重大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有的雖與自身錯誤有關,但更多係導因於政治干預,並對BBC造成鉅大衝擊。難能可貴的是,BBC既不怕家醜外揚,亦不擔心觸怒政府,仍然堂而皇之的把這些歷史事件置諸網頁,正足以說明獨立自主乃公共電視之所以為公共媒體的基本要義。

  BBC的獨立性當然不能只靠宣示來求得保障,作為BBC營運依據的皇家特釭?Royal Charter),其第6條即以「BBC的獨立性」(The independence of the BBC)為名,明載「BBC在所有關於其內容產出,提供的時間與方式,以及員工的管理上均須保持獨立。」

  為了避免政府出現不正當的干預,這份2007年1月1日方才全面生效的最新一份皇家特釭活A其第54條同時明定,政府依據特釭牲韕BC所作的同意(approvals)或所給的指令(directions)皆需以書面為之,足見政府與公視間的互動至為敏感,必須審慎為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如果政府可以隨意對公共電視說三道四,或是公共電視可以輕意向政治屈膝低頭,那麼公共電視將根本不成其為公視。

  不幸的是,方才慶祝開播十週年的台灣公視,竟然陷入政治風暴,設若處理不慎,尚可能就此步入歷史,或者名存實亡,留下一個形似卻神根本不似的公視。所有關心台灣媒體改革的人,豈能坐視不顧?

  更讓人擔心的是,媒體乃社會的表徵,民主的風向球,媒體改革倘若倒退走,不只意味該領域的民主發展受挫,更是社會改革受阻的象徵。該憂心者又何只是媒體圈而已!

  公共電視為何會陷入如此大的風暴?最核心的癥結不是別的,就是政治與媒體間那條應有的線,根本消蝕殆盡。最荒謬的越線舉措毋寧是立法院教育與文化委員會於審議公視預算時,竟通過國民黨團所提附帶決議,要求公視執行98年度預算時須逐項報請主管機關核可同意始能動支。國民黨團辯稱此係預算監督,而非節目審查,甚至明言公視既然拿政府的錢,就應該為政策作宣導。
 
  此番言論與作法何只荒謬,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若然,豈非全國人民天天都要歌頌政府、擁戴政府?公共電視雖然拿的是政府的錢(姑不論尚有自籌款),但政府並非執政黨的同義詞,政府的錢更是來自於人民的納稅。與其說公視經費來自政府的撥款,還不如說公視的營運係基於人民的付託,因為人民希望有一個超越政治力與商業力的媒體,藉以建構民主運作不可或缺的公共領域。

  其實,公共電視必須獨立運作的道理,立委諸公知之甚詳。由立法院通過的公共電視法第11條即明載:「公共電視屬於國民全體,其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既是獨立自主經營,豈容主管機關藉預算審查的手,行節目審查之實?又豈能以政府撥款之名,遂政策宣傳之意?因此,國民黨立委此次不顧民主常軌,不避枉法之譏,如此赤裸裸的揮刀砍向公共媒體,外界的想像只有一個:執政黨欲納公視於彀中。易言之,就是讓公視成為「國民黨公視」,如此的「完全執政」,當然遭致國際媒體組織的「完全譴責」。

  政治力量欲將媒體納入彀中者,何只是國民黨!以民主改革為訴求,好不容易實現輪替執政的民進黨,執政期間不僅媒體改革的成績讓人失望,對於公視或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的運作,更是令人氣結。其中,政治力欲滲透公視的痕跡,亦是斧鑿斑斑,不乏其例。以原民台、客家台、宏觀電視依法納入公視基金會營運的過程為例,幾乎除當時的客委會外,各相關部會均大動手腳,欲延續原政治控制的機制。弔詭的是,原客宏三台加入公視原係國民黨立委於審議「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時,為貫徹「黨政軍退出媒體」所要求制訂的條文,未料此一牽制民進黨的立法,不僅時為執政黨的民進黨無意貫徹,現在國民黨變成執政黨了,竟然也開始失憶起來,政治人物的權力邏輯於此暴露無遺。

  政治力量無時無刻欲掌控媒體的權力本質,實不令人意外,並應高度警戒。但是媒體工作者如果還開門揖盜,欲擁政治力以為奧援,或欲親政治力以為驕寵,媒體與政治間的越線問題勢將雪上加霜,伊於胡底。本屆公視基金會董事會與經營團隊的成立過程,外界討論與傳言頗多,不論事實如何,已對公視的獨立性造成傷害。尤有甚者,公視的獨立精神不單是指對外所應保有的自主性,還包括內部運作的自主。但是這段時間以來,釵h公視同仁及工會幹部卻指出,內部的專業自主已受到嚴重斲傷,主事者甚至以同仁不夠專業為由,任意越線指揮。此舉不僅傷害公視,亦授人以柄,成為外部政治力量干預公視的口實。

  從某個角度來說,民主制度是脆弱的,民主鞏固所依恃的真正力量,來自制度下的每位成員對民主擁有真正的信念。如果民主只是作為批判別人的武器,而非自我實踐的依歸,大家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民主制度必然只是個空殼子。不幸的是,我們在公視事件上所看到的,就是這種民主空殼子現象的具體顯現。英國BBC不像我國公視有公共電視法作為存在與運作的大法,但是它的獨立性卻能堅固地矗立,其原因正在於每個BBC的員工,乃至陶多多的英國人都死心塌地的相信,唯有獨立的BBC才能成就今天的BBC。
 
  「壓力下的BBC」專欄中,記述了不少BBC爭取獨立自主的故事,或陬o生時間較近的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事件,值得此時此刻予以回味。1982年4月,阿根廷入侵英屬福克蘭群島,英國柴契爾政府決定出兵對抗,由於英國國防部曾於戰事初期釋放假消息,導致新聞節目Newsnight主持人Peter Snow以懷疑語氣報導相關新聞,引發政府官員嚴重不滿。隨後,BBC的Panorama節目又以批評為主調,製作名為「我們能否避免戰爭?」(Can We Avoid War?)的特別報導,更引發保守黨政府與BBC間的高度緊張,甚至威脅要接管BBC。

  面對此種歷史上鮮見的經營危機,BBC的經營團隊雖要求所有同仁審慎處理相關新聞,但立場幾無絲毫退讓。事件發生之初,BBC即以正式聲明強調:「在充滿敵意的時刻,BBC一如其他相同的年代,必須以說實話來維護它的聲譽。」BBC的總經理Ian Trethowan更直言:「BBC當然不可能也不會在自己國家與侵略者之間保持中立,但是區別一個民主國家如英國,與一個獨裁國家如阿根廷的眾多方法之一,就是我們的人民想要被告知真實,而且能夠被告知真實。」由柴契爾夫人任命的BBC董事長George Howard,同樣毫不隱晦的指出:「真實不應是戰爭下的第一個受害者」。

  BBC的情形當然不能拿來與我國公視相提並論,它的故事更不在告訴我們,所有的公視都不會犯錯,都不須要監督。但是它清楚的顯示,公共媒體絕對不能被政治邏輯牽著走,一旦淪落至此,公視將等同它的對立面─政府電視。台灣的公視事件中,相關當事人明明有法須依,有理可循,卻根本不依不循。表面上,每個人都有一套漂亮的說詞,骨子裡,卻是只看輸贏、只比力量。此種政治對抗的權力邏輯不僅是今天公視事件的成因,也是今天台灣民主危機的所在。

  公視事件因此不只是公視的事件,同時也是台灣民主的具體縮影。我們絕不容野戌陰i牙舞爪的機會!(本文原刊登於2009.01第68期目擊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