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廣集團成立到現在,合併的不如預期,而原、客兩台的生存又一再面臨考驗。到底公視和原、客以及華視要怎麼整合?還是不整合?不整合,原、客該怎樣走下去?或許荷蘭公視制度提供我們一點思考空間。
荷蘭公視是向全民收稅而來,和台灣不同。但荷蘭也有很多不同的政黨與利益團體想要擁有媒體空間,以便行銷理念、與社會對話和保障弱勢團體。荷蘭公視有三個頻道,讓所有不同團體以爭取社會認同的方式發行刊物和連署登記會員,一位國民可以不只認同一種團體,然後根據會員數來挹注稅收而來的製作費用,又按比例與公視精神提供時段,最後變成三個頻道有各種不同背景的製作團體的節目,節目創意也多,因為不夠好,下一年度不待政府有意見,來自民間的會員可能就減少了。至於新聞和兒童節目則由公視(NOS)自己來擔綱,另外還有成人教育台(Teleac)以及學校教育台(NOT),都對荷蘭有很大的貢獻。
這種作法使得各種團體都有機會使用公視資源,而不是原民要電視資源就給一個頻道,客家要也給一個頻道。給了有面子,然後資源又撐不住,又拿公視的節目來重播。嚴格說來,這對觀眾不尊重,也達不到行銷理念的效果,因為原客獨立為一頻道,與公視頻道分離,不看原客的人或看不懂的人就更不容易選頻時去看,還不時造成員工生計壓力。更重要的是,原客經費明顯來自原客兩委會,立場的限制難以避免。而公視又困於一個頻道,逢特別節目就要停播例行節目,很麻煩也影響觀眾權益。同時,原、客、公視等等也使得新聞資源分散,變成螢幕上看起來好幾台的麥克風,其實走向言論自由的假象,因為製作資源分散反而使大家都變成資源的貧戶而難以施展。這不是所謂新聞平台資源共享可以解決。我個人甚至還碰過別台把我們的素材拿去重製,為提昇收視率而隨意改寫,根本與事實和重點不符,這是我們要的資源共享嗎?
如果讓公視有三個頻道,讓財源統一提播公視,讓三個頻道可以有部份時段排給原客以及更多不同理念的團體(需要一套規則),則原客被大眾碰到的機會更多,可能又更利於對話。但其他沒有族群分類的官方委員會或以族群語言分類切割的社會團體恐怕很難有機會更有效運用公共媒體資源。當然,假如原客被設定成只服務自己人,不想和其他觀眾對話,那是另一回事。
即使如此,恐怕財源制度也要斟酌。我去採訪屏東原住民鄉圖書館不夠看重民眾閱讀資源時,原民台記者卻去採訪這個幾近荒廢的公立圖書館對面的小學圖書室剪綵。其實這種傷害原民教育和發展機會的事原民有了自己的媒體卻不去報導討論,誰來挽救其受傷的發展契機呢?如果擔心原民會不高興,就是財源結構問題,如果有家醜不要外揚的想法,則又是另一個媒體定位與媒體工作者想法的問題,是不是以後要監督媒體有無發揮功能,還是要繼續以保持言論自由的原因而繼續以報導剪綵和風災救援為主呢?
至於華視,要和台視一起思考。因為都是寶貴的無線電視頻道。雖然網路發達,但是無線電視頻道還是很寶貴的資源,過去的歷史有其時空背景,但未來還要把無線電視資源任由商人經營嗎?或者還有更好的模式?也許抽營收來支持公視,如果有線電視可以抽,無線商業台又有什麼理由可以置身事外而享有無線頻道資源呢?如果公視需要三個無線頻道,勢必要思考現有的無線頻道要如何取回。
以上是從荷蘭公視引發的思考。荷蘭公視位在全國地理位置中心,1995年我國正吵著亞太營運中心、亞太媒體中心時,我因新聞局和新評會的協助而到荷蘭公視見習半年,當時一到現場看到已經在眼前的媒體園區,大卡車直接倒車卡進道具間由貨櫃卸貨,許多可剪接四處傳帶的迷你衛星車都已上路,真是印象深刻。當時台灣只有台視的超大衛星車,還常被人誤以為流動廁所。現在經過十四年,荷蘭公視沒媒體園區更為茁壯,三個頻道儘管有商業競爭,可是服務不同團體讓社會對話的美意依然如昔實現,最近更將數位片庫獨立成教育服務的影音資源中心,這都直接間接受惠於有效的資源整合運用,讓社會受益。
台灣的公共電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很大的空間不等同於也要有個五年五百億、八年八百億這種政治口號的政策,最終還是要有更理性廣泛的討論,不應由少數立委就輕易左右,也不能因官員代謝就停滯不前。因為國家的媒體政策帶出的公共媒體性格,不只是媒體工作者的生存問題,也是國家文化發展、公民智性素養和國際觀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