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籃鮮活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籃魚,另一個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嚥,還沒有吃出鮮魚的肉香,轉眼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籃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蔚藍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用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籃鮮活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們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願眼前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
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深遠的生命啟示。理想往往是遙遠的「海洋」,現實往往就是眼前的「飢餓」,要克服現實的困難去實現理想,只有毅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取長補短才能雙嬴。
媒體經營「要創新也要互助」
對「經營音樂電台是理想嗎?」這樣的問題,亞洲廣播電台副理錢鎮華的回答相當中肯,他說:「是理想啊」,而且是「吃不飽飯、賺不到錢的理想」。所以電台的營運若要靠「理想」支撐,他認為「全台灣沒有一家是符合音樂類型電台的標準」,若真要算數的話,應該只有「台北愛樂電台」及「好家庭古典音樂電台」是專經營「古典音樂電台」;但也不全然是音樂電台,因為他們還是得依賴「廣告收入」及配合「企業主、客戶」來製播節目。
回顧1950年代美國所發展的商業廣播類型電台作法,美國的廣播電台大多是走「類型化」發展線,所以對於音樂電台之劃分非常細膩,例如rock、jass、country、blues、big band、classical、hip-hop、TOP 40、…..等等,全天侯24小時隨時提供同一類型之音樂。但過渡「分眾化」的結果就會產生「棄保效應」。一家廣播電台專為少數類型的人經營,實在是太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這也是「專業節目的經理人」和「出資的老闆」天人交戰的主要因素。
以亞洲電台為例,亞洲電台旗下有三家廣播電台,分別是:亞洲電台、亞太電台及飛揚調頻廣播電台。錢鎮華說分析,在亞洲電台體系下只有「飛揚調頻」是屬於音樂電台,而且從2009年1月1日開播至今還算在試播階段。至於既然開播為何還要算是試播階段?他補充是因為「這頻道是從之前賣藥電台節目中接過來,所以聽眾要重新洗盤外,也要培養屬於飛揚的聽眾。而飛揚的聽眾喜歡什麼?也是飛揚調頻在意的,所以以聽眾背景為參考依據再和電台節目經營方向交叉比對後,才能底定節目調性,故目前都還算在試播階段。」
其實不是只有「飛揚調頻廣播電台」開播後這麼繁鎖,經營數十年以上的電台也都需要時間來調整節目方向。這就是稍前錢鎮華說的「既要理想又要兼顧現實」,因為有聽眾、有收聽率才是王道。
只靠自動化播出 音樂電台難生存
對依賴機器排播音樂,錢鎮華認為較缺乏人性,所以亞洲、亞太及飛揚電台為例,他們都篩選有音樂背景的員工來排播歌曲,讓節目內容、歌曲和主持人的三大元素可以互相交融。
亞洲電台的經營方向明確,連連在每季的收聽率上獨佔鰲頭,對未來音樂電台發展是否還有空間?錢鎮華直言:「未來的節目會走向分眾經營化的策略」,例如談話節目會被區隔出來,更細分為新聞台或是政論台,而音樂電台也會走向更分眾化的市場。所以音樂類型電台不會衰退,只會走向專精路線,一如「飛揚調頻」的台呼:「跟著旋律 朗朗上口 我就是要簡單聽音樂。」
後記:
POP Radio91.7 已於3月18日重新出發。
「POP Radio91.7」的電台精神就是「就愛一起聽音樂」,台北流行音樂電台自1月1日起與台北之音結束合作關係後,為了區隔與之前的不同,於3月18日定名為POP Radio91.7 (FM91.7)。再度出發,並已在台北101舉行開幕記者會。邀請到POP Radio91.7董事長張章得與演唱台呼的S.H.E共同為開幕站台。
重新起跑的POP Radio91.7在定位方面,電台的風格還是走時下最火紅的音樂電台型態,以流行音樂為主軸,永垂不朽的中英、日亞等經典歌曲為輔,並搭配有趣又實用的單元,雖然是走音樂電台形式,但為了與現有市場區隔,在節目內容上未來將凸顯每位專業主持人的特色,讓音樂電台的價值不在只是單純的放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