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到底有多嚴重,從科學家每年對南北極冰層崩解速度與廣度的觀察,不僅證明暖化正在發生,而且是逐年加劇。台灣早已不能再置身事外,今年的暖冬已破壞台灣生物系統與農作物的生產規律,如蜂蜜減產、稻作感冒、雞不下蛋,以及芒果、玉荷包等因暖冬造成產量銳減,政府因此首度對暖冬造成的農業損失發放災害補貼。

  於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國際間唯一對各國溫室氣體排放具有約束規範的條款,有效期到2012年。今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談,目的是產出2012年後的後京都協議,台灣雖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無法以官方身分參與制定新的全球氣候協議,但暖化的影響終究凌駕於政治之上,台灣無法置身事外;且依國際環保公約之經驗,我國既使不簽署公約及享受權利,但相關義務仍需履行,否則仍有遭到貿易制裁的可能。

  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談之前,國際間還有五場會議計畫,分別於四、六、八、十與十一月、於波昂、曼谷等城市舉行,如同哥本哈根會議的前哨戰。因此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合作,推出〈『邁向哥本哈根』環境沙龍暨媒體工作坊〉,希望藉由四場會談的舉行,不僅讓民眾了解暖化議題與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有何關係,並探討媒體該如何協助社會大眾了解,甚至激發某些集體行動力。

  四月十七日第一場環境沙龍,首先由「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寫手團」,簡報四月八日甫於波昂落幕的雙軌會議談判進展,以國際減量承諾、各國政策工具、森林碳匯發展、調適策略因應、綠色復甦商機與國內外氣候變遷影響等六主題,與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李河清、台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行秘書呂鴻光、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等專家以台灣的觀點進行意見交流。

台灣暖化認知調查 多數受訪者關注暖化議題

  根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所作的「台灣民眾暖化認知調查」結果,有87%民眾認為已有足夠證據證明地球正在暖化,92%民眾相信暖化為人類活動造成,顯示台灣社會對暖化的認知與國際主流導向一致。且77%民眾願意多花錢購買節能商品,此數據反映出今年三月份的節能商品補助,已從去年15萬件已躍升到今年25萬件以上。另外,關於調漲油價與電價,以落實汙染者付費的概念,也有56%民眾支持,且有56%民眾認為目前政府推動的節能減碳政策,可以達到效果,其中女性較男性支持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企劃,也是這次『邁向哥本哈根』環境沙龍暨媒體工作坊主持人張楊乾強調新氣候協議,攸關人類存續。張楊乾表示,國際間的氣候會議不一定是在聯合框架下,譬如G20、G8和美國國內招開的會議,都會影響全球抗暖化策略的推行,而年底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所作出的決議,也將影響台灣的減量目標。

抗暖化行動 開發中國家較積極

  在國際減量承諾上,台灣環境行動網代表李毓蓉表示,以各國目前的作為來看,開發中國家反而比已開發國家更積極,他們以歷史責任與污染者付費原則來進行規範制定基礎。這部分又以南韓最為積極,譬如南韓建立的國際註冊平台,已獲得歐盟支持,記錄開發中國家的減量行動,並比對已開發國家在基金及技術支援上的承諾。然而已開發國家還未能在基金議題上達成共識,也未聞清潔
發展機制(CDM)的改革進度。

  李毓蓉認為雙軌會議實際上是一場等待遊戲,由於牽涉到京都議定書條文修改,及附件一國家目標設定,因此歧見頗深,雖然歐盟、澳洲有明確承諾,提高減量比例,但日本、俄國要求美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表態,而美國總統歐巴馬雖然對減量作出承諾,但是要在年底哥本哈根會議前取得國會同意,並不太容易。

  而台灣行政院目前正在研議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多數業者認為所接軌的是高標準的歐盟,而非南韓,因此抵制四法的推行。

金融海嘯衝擊 抗暖化腳步受阻

  李毓蓉表示,今年一月二十八日歐盟提出京都議定書的替代計畫,催促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要擔負起合理的、部分的減量責任,但此舉因為世界金融危機,使提撥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進行減碳行動的共識受到了阻礙。

  工研院能環所副研究員王茹涵指出,因經濟危機,很多國家反對排放交易制度。譬如澳洲政府於三月份公布了排放交易法規的草案,若澳洲順利通過該法案,該國將成為歐盟體系之外,率先全面實施排放交易的國家。然而此一法案預期將在國會審議時受到強大阻力,產業界認為在目前的金融危機下,應推遲實行排放交易的時程。美國相關氣候法在預算案中也被國會駁回。

  其他國家部分,目前墨西哥與煉油業、電業討論進行排放交易法案,韓國也將要進行溫減法草案審查,而台灣的溫減法還在審議,現在推動的是先期專案、專案抵換制度。

全球毀林嚴重 用紙習慣要改變

  熱帶雨林消失也是造成氣候暖化的主因之一,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理林思吟提到,「降低因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Reduce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edation, REDD) 的重要性雖被突顯出來,卻很難制訂出有效的方法來解決毀林的問題。唯有森林才能將目前空氣中的碳變成固態的碳,他認為至少應以樹被砍伐所排放的碳,佔所有溫室氣體中五分之一之多的強度被討
論。台灣目前推動的「綠色造林計畫」,對於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有相當幫助,一般消費者可從改變用紙習慣,使用通過fsc認證所生產的紙來為森林保存作出貢獻。

因應氣候危機 資源投注應加強

  台大環工所博士生趙家緯以南韓為例,其對綠色復甦所投注的預算比例達81%,在能源效益提升部分投注98億美元。而我國綠色新政中的擴大公共建設預算10%至綠色建材與低碳能源,以及500億新能源產業旗艦計畫和能源國家型計劃,合計的1000億,都遠不及南韓的3400億。

  趙家緯接著指出在這次的波昂會談中,歐盟建議應依人均GDP、碳排放密集度、1990至2005年間的排放趨勢,以及人口成長趨勢來分配各國的減量責任,且日本和歐盟要求「先進的發展中國家」應多負起減量責任來看,台灣是逃不過減量分配的責任。

  趙家緯指出,在全國能源會議之後,綠色新政進展雖然出現低碳經濟字眼,但無具體目標;在工業能源效率、能源使用評估制度與能源稅推動上,也無具體時程;且在能源科技推動上,太偏重科技面與核能定位,忽略環保與環境永續的議題,顯然台灣政府仍跟不上世界的減碳步伐。

參考資料:

一、4月8日於波昂甫落幕的雙軌會議,即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第七次會議(Ad Hoc Working Groups on Further Commitments for Annex I Parti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AWG-KP )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長期合作行動工作小組第五次會議(Ad Hoc Working Groups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AWG-LCA)。

二、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四法,包括《溫室氣體減量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稅法》及《能源管理法》。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7060&ctNode=3764&mp=1

三、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TS):京都議定書中以市場機制運作的政策工具之一,譬如發達國家某家工廠,因生產成品而導致碳排放,可向發展中的國家購買排碳配額,所得利潤,則投資於減碳發展技術或碳補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