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寫手團」的簡報內容,環境沙龍中也邀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李河清、台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行秘書呂鴻光、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等專家進行回應。

  在溫減法部分,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行秘書呂鴻光認為,台灣目前沒有能力做總量管制,有國家責任後才能做。此外,他強調目前外界對碳交易的意思有所誤解,目前台灣是針對環評所做的「Bubble」碳交易【註一】,對工廠才是碳交易,兩者意思是不一樣的。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則認為,若台灣要等到有國家責任時才能有明確的總量管制目標,如何面對台灣一直無法被視為是一個國家的事實。他認為應清楚我們是站在道德責任、經濟競爭力或是道德生存問題來做減量規劃。

政治人物發動 減量策略淪口號

  李根政接著指出,台灣從1998年的能源會議以來,沒有出現一致性的氣候變遷政策,且政策目標與實際的作為自相矛盾。且馬總統提的減量方案,大多與大型開發案牴觸,看不到明確的減量路線,顯示台灣對碳排放的責任沒有概念。他認為很多政治活動只是噱頭,民眾會誤以為這些政治活動是有效的。他呼籲政府與媒體有責任教育大眾。

  李根政在會中特別提出造林減碳效果很低。他指出台灣的林相每年1公頃約可吸收20.2噸的二氧化碳,而國內大型工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光是台塑六輕加台塑煉鋼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需要74萬公頃,超過一個台灣島的面積的造林地才能抵減。應從調整產業結構,收回國有、司有山林濫墾地、超限利用土地,使其自然復育為天然林等做起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一般民眾願意多付錢購買環境友善產品,顯示台灣社會有一定水準,但還難落實在行動上。他指出雖然媒體宣傳對全球暖化已有共識,但在報導層次上還有差異,應讓議題更深化,不僅是有意識,應思考如何落實在改善生活的行動上。他認為環保署在全國能源會議中太弱勢,新能源問題好像是能源局和經濟部下的業務,顯示政府雖然宣傳低碳,但沒有永續的概念。

政府努力不足 媒體效能仍待加強

  林子倫建議台灣應提高層級,將環境問題拉到國家安全層級,譬如外交部成立環境外交會議。且環保署應把相關議題納進環保署業務範疇中。但我國目前還是將此議題放在能源和經濟系統下思考。

  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李河清認為,政府大部分資訊都是透過媒體傳佈,媒體首先應了解氣候談判的本質,不僅是參與國家最多,規範時間最長,且牽涉層面太廣,因此此議題並不容易處理。

  從過去的在減碳成果的記錄中來看,台灣的二氧化碳年增率高達140%,已經是爆表狀態。雖然能源轉換是很困難的議題,李河清認為政府現在只推個人和住商部門減量,做的還是太少。

註一:「Bubble」碳交易。

  「歐盟國家排放權分配協定」(EU Bubble commitment), 規定早期工業化程度較低國家(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相較於基準年,可增加溫室氣體排放-「負」減量目標;其他國家,則均需執行溫室氣體減量-「正」減量目標。http://e-info.org.tw/node/29584

延伸閱讀:

「低碳生活部落格」電子簡報

相關暖化國際新聞,低碳生活部落格提供Google新聞連結

台灣減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