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環境意識與行動需要媒體報導與深化,所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談到媒體工作坊成立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媒體工作者的參與,協力將環境議題做output,讓民眾知道暖化問題的嚴重性,進而能在政治上產生壓力。但如何將環境新聞報導的更深入,專長環境議題的資深記者卓亞雄指出,環境新聞要有衝突性,要有趣,讀者才會有感覺。

純宣傳無趣 環境新聞需有新角度

  卓亞雄認為暖化新聞本身,若是純減碳宣導,會很無趣,且國際對抗氣候變遷的進度,對台灣的讀者來說不是那麼有作用。他強調環境和文化的關係。以中國人清明節焚燒紙錢祭祖的習俗為例,就算樹種滿也抵不過清明節一天製造的二氧化碳。他認為做環保,光是技術面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發生,環境新聞要走新角度,文化就是新角度,但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他指出,如果我們呈現出來的報導本身是讀者不知道的,讀者一定好奇,環境意識就會因此萌生。如果訊息是讀者反覆接觸的,他們也不會感興趣,必須有新的故事。

  他接著提到環境新聞不是只有污染防治,譬如英華威事件,隱藏著複雜的政治遊戲,很多都是靠碳匯交易賺錢的環境商人。譬如全球科學家致力讓北極冰層不要縮減,但有人希望趕快溶解,讓西北航道開通,因為其中的經濟利益太可觀。

  卓亞雄指出環境本身極其複雜。要了解環境暴力問題,以及當環境和政治角力時,誰優勝?但是在民主機制下幾乎很難避免政治干預,所以理想很難推動。

在地證據 拉近環境與人關係

  卓亞雄認為現在媒體所報導的氣候暖化與異常,以及冰層融化等,大家感覺很遠。媒體必須思考拉近的方法,一定要有在地證據。他以四年前報導外來種新聞為例,當時這個議題一直推不動,直到火蟻出現,有人被咬,農夫要穿連身雨衣下田,沒人敢烤地瓜,體育課不敢上了,才讓社會意識到外來種問題的嚴重。因此他強調,暖化新聞要有火蟻新聞的這種強度才夠。

  但是他也坦承,氣候異常的台灣證據,過去實在很難找,但是暖化證據卻在今年變多了。三月初彰化一帶蓬萊吹粉金龜大爆發提前三個月,台中也有類似的事件。卓亞雄指出,金龜在中部一帶爆發期都是六月份,這暗示著大自然生態系統的順時發育機制亂掉,將會影響到生物鏈運作,最後一定會影響到人。這樣在地的暖化證據擴散快,新聞跟台灣有關連性,就絕對比南極冰棚的變化要近的多。

立體環境新聞 拉大議題空間

  環境新聞要怎麼寫,卓亞雄指出,環境新聞是立體的,包括思維、時、空的多象限全場域,這三軸線的交會處,就是地表上的現象。把新聞變成立面來思考,譬如環保不只是單一污染防治領域,還牽涉到社會學、考古學、文化概念等等。但現在我們碰的只是利益衝突的部份。過去的事必定留下痕跡。他以垃圾考古為例,可了解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每人的生活習慣做過什麼樣的調整。

  譬如環境工程新聞,必定與人有關。如非洲橫貫公路車開通後,車流人流帶動愛滋傳播。環境社會學方面,清明節時衛星空照圖呈現東亞一片火紅,此時環境就和文化有關係。卓亞雄提醒線上記者不要侷限自己,拉寬分析問題的工具,用四度空間的想像力,並擴大接收平台。

  最後,環境工作坊預計於明年完成專書,累積參與之媒體工作者獨門觀察的環境現象,希望能激發民眾對環境的意識。卓亞雄強調,提昇環境意識後,就會自發的進行節能減碳,而這樣的行動可作為觀察民眾環境意識的視窗。

延伸閱讀:

卓亞雄的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