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進行兩年的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 ,為分享與推廣公民新聞的理念與實務操作經驗,近日陸續在全省多個地區舉辦地方記者聚會,4月25日台北公民記者就報告兩年來的成績與未來努力方向,另外也亦安排了非營利組織與影像工作團體,包括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治水監督聯盟/ 淡水河守護聯盟、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紀錄片導演曾吉賢等人進行討論,讓在地的公民記者除了能夠彼此分享自己的心得外,也共同開發充滿在地情感與公民意識的公民新聞議題。

  公視新媒體部互動媒體組組長余至理首先報告PeoPo的現況,近兩年的時間,PeoPo無論上網的人數與報導新聞則數都持續成長。截至目前為止,PeoPo共有超過2600位公民記者的加入,不論是老師、彩券商或者農民都集合在PeoPo平台上,報導深具在地精神與社會關懷的公民新聞,此外還有149個的NPO、NGO團體,利用PeoPo進行專業議題的倡導。目前PeoPo上頭已經集結有23000餘則的影音報導,單月上網人數可達30萬人次。在議題報導上,以網路搜尋引擎的排行來看,PeoPo公民新聞在網路的影響力亦「不輸聯合、中時」等各大新聞媒體。

  今年,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軟硬體將全面強化,特別是進一步將「創用CC」【註一】的概念融入公民新聞的生產之中,目的是希望能以新媒體力量,創造更大的公民服務價值。余至理強調:「PeoPo不只是網路服務,不只是平台提供,還希望成為公民新聞行動的推廣。」因此,公視未來規劃成立公民新聞教育資源學習網,收集演講、訓練過程,以方便公民能夠增進知識與資訊的取得。

  

  第二位分享者是漂泊新聞網【註三】創辦人之一的郭盈靖,漂泊新聞網2008年甫以「健康守護的缺角」獲得PeoPo公民新聞獎的肯定,藉由公民新聞也讓大眾開始逐漸重視到遊民的生活。本身是專業社工的郭盈靖提到,遊民在主流社會的印象裡,往往被表現為「可憐需被救助」,以及「髒亂臭、犯罪」這兩種主要的負面形象,「因為我擔任社工,進行遊民服務時發現這樣負面印象與事實有一定的落差。」因此,當她與伙伴發現PeoPo公民新聞網這樣的傳播管道後,便決定利用與遊民共同報導他們的生活,將遊民觀點以公民新聞的方式播出,讓社會大眾有機會能重新認識這群露宿在外面的朋友。

  第三位公民記者周老爹【註四】,自述過去他是空軍飛官以及華航機艙長,退休後因為學電腦,而因緣際會參與了公民新聞記者的行列。周老爹表示,參與PeoPo原來只是懷抱著自我興趣出發,想從寫作中得到滿足。但後續在經過公民新聞記者種子教育影響後,他逐漸「從自我擴大成為社會人去看社會」。周老爹進一步提出他自己的公民記者哲學,他自詡著周老爹的公民記者責任就是「見不願留名的善行,我有義務去報導它」。

  最後一位公民記者是經營「北小之聲」的阿哲老師【註五】,他幽默的表示,自己跟前面三位公民記者完全不同,他參與PeoPo的動機完全就是從愛慕虛榮開始的,目的無非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能夠看見他的作品。因此,當他發現PeoPo新聞平台建立後,便積極的在他所任教的小學裡頭建立新聞台,利用簡單的攝影設備,指導學生以學校為題材,自己進行採訪、報導,每且在禮拜一將節目製作完成播放給全校師生觀看,也讓孩子建立更多的成就感。

  阿哲老師提到,「在有限的非專職記者的情境,我的新聞哲學是:取得最容易的資料」,這些資料包關校園生活、教育議題。在這當中,阿哲老師也發展出自身的特殊新聞觀點,他舉例說明,不久前他任教的學校舉辦百年校慶,校方邀請許多已成為名人的校友,在校慶當日頒發傑出校友獎。對此,他提出一個疑問,難道傑出校友非得要是名人嗎?因此,他自己主動表揚一位平凡校友,這位校友患有腦性麻痺,每月工資只有六千元,卻在921大地震時捐出他的一百萬元積蓄。透過報導,阿哲老師得以表揚這位平凡卻偉大的校友,無疑的也突顯出公民新聞具備「揚善、不隱惡」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備註:

註一:創意共享的概念提現出「保留部分權利」的理念-Some Rights Reserved,它打破了過去智慧採產權僅有保留和不保留所有權的兩種極端。。藉由創用授權條款的六種排列組合,一個免費公眾授權機制誕生了。創作者可以挑選最符合自己意願的授權條款,分享他的創意,而又能夠保護自己希望保留的權利,大大的提升了創意的流通性,也讓更多的創作能與社會分享,促進社會的福祉與進步。進一步資料可參考《創用CC手冊》:

註二:Jadey公民新聞部落格

註三:漂泊新聞網

註四:周老爹Peopo公民新聞網站

註五:北小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