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微軟擬收購雅虎事件鬧得紛紛擾擾之際﹐美國傳統媒體最近也正在痛苦求變。《洛杉磯時報》決定由原網路新聞部門主管出任報紙總編輯﹐是求變者之一;《紐約時報》宣佈今年編輯部要裁員100人﹐是求變者之二;論壇公司(Tribune Co.)、甘奈特公司(Gannett Co.)、赫斯特公司(Hearst Co.)及紐時公司(The New York Times Co.)等四家老的媒體集團﹐聯手成立網路廣告公司﹐是求變者之三;而才吃下《華爾街日報》不久的新聞集團(News Coperation)﹐傳出將以旗下炙手可熱的交友網站MySpace,交換雅虎至少20%的股權﹐則顛覆了傳統新舊媒體的界線﹐讓人見識到什麼叫「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
洛杉磯時報
《洛杉磯時報》是全美第四大報﹐自2000年被芝加哥論壇公司買下後﹐該報即因人事磨合問題與報業走下坡等因素﹐陷入經營困境﹐發行人及總編輯頻繁換人。今年一月﹐芝加哥房地產巨人山謬.柴爾(Samuel Zell)以82億美元買下論壇公司﹐並接手論壇公司總裁和執行長後﹐即強烈批評領導階層經營策略不當﹐暗示將有一番大整頓﹐這也埋下總編輯詹姆士.歐西(James O’Shea)下台的伏筆。
詹姆士.歐西於2006年11月奉調接任《洛杉磯時報》總編輯﹐不料才上任十四個月﹐就因預算問題和發行人大衛.希勒(David Hiller)意見不和而遭到辭退。這是三年內《洛杉磯時報》第四位總編輯或是發行人因為預算問題而離開。據《洛杉磯時報》內部消息指出,希勒想要裁減編輯部本次總統大選新聞採訪的預算,但歐西不同意。另外﹐去年11月希勒也在一項會議宣佈要裁員100至150人﹐重點就對準編輯部﹐兩人的摩擦日深。
希勒和歐西其實是有革命情感的﹐他們一個原是《芝加哥論壇報》的發行人﹐一個是論壇報的總編輯。2006年底因時任《洛杉磯時報》發行人的詹森及總編輯巴奎特抗拒裁員﹐惹腦老闆史密斯﹐一怒之下將他們兩人開革﹐希勒及歐西才臨危受命﹐一個接下《洛杉磯時報》發行人兼社長和執行長﹐一個擔任總編輯。不料一年後公司老闆換人﹐新老闆柴爾是個房地產商人﹐沒有人情包袱﹐而《洛杉磯時報》赤字不斷﹐發行量已從110萬降到現在的80萬份﹐希勒承受的經營壓力很大。兩人的友誼終於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歐西只有走人。
昨天﹐希勒宣佈新的總編輯人選﹐是原任網路新聞部門主管的魯斯.斯坦頓(Russ Stanton)。希勒同時大幅調整其他部門人事﹐包括把原任發行部主管的傑克.克郎德爾調任新部門負責人﹐掌管報紙所有的業務執行;原任廣告部主管大衛.墨菲則被迫離職。希勒寄望編經兩部的新人事﹐可以使得《洛杉磯時報》起死回生﹐讓他對老闆能有交代。
但新任總編輯斯坦頓還沒接任﹐編輯部就傳出不滿的聲音。因為斯坦頓之前只當過財經線的記者和編輯﹐從未派駐海外或是華府﹐有人質疑他如何領導這個重要報紙的編務。不過﹐斯坦頓在洛時的網路新聞部銳意革新﹐表現甚佳﹐希勒也強力為他背書﹐強調斯坦頓是總編輯的適當人選,將能帶領該報殺出重圍,開創集團業務新的局面。無論如何﹐斯坦頓是美國傳統大報中﹐第一位出身網路部門的報紙總編輯﹐其任上的表現如何﹐將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紐約時報
第二個努力求變的傳統媒體是《紐約時報》。《紐約時報》十五日在自家報紙宣佈消息﹐今年編輯部將裁員100人﹐方法包括買斷年資、資遣及解聘等﹐所有空出的員額都將遇缺不補。紐時編輯部現有1332人﹐是有史以來最多的時候﹐也是全美各報最龐大的編輯部。這幾年紐時編輯部的預算都維持在2億美元左右﹐由於伊拉克戰爭曠日費時﹐美國大選戰線拉長﹐使得報紙的支出增加﹐導致預算無法降下﹐只好靠裁員來彌補。
去年《紐約時報》集團營業額達32億美元﹐獲利2.087億美元﹐就傳統媒體來講已屬不易。不過整體報業的下滑﹐仍使其經營顯得欲振乏力﹐去年《紐約時報》廣告下跌了7%﹐主因是景氣惡化以及網路分食。展望2008年﹐情況只會更壞。紐時的股價近年直直落﹐已經從2002年中的52元跌到15元﹐股東早就十分不滿。諷刺的是﹐因為受到裁員消息激勵﹐週四紐時股價收盤漲到18.84元。
同業的競爭也給《紐約時報》壓力﹐尤其是《華爾街日報》。新聞集團老闆梅鐸拿下《華爾街日報》後﹐就宣稱要取代《紐約時報》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最近《華爾街日報》開始招兵買馬﹐增加政治新聞與政府消息﹐顯示梅鐸是玩真的。《華爾街日報》編輯部只有750人﹐或許因此更讓紐時老闆沙茲柏格覺得編輯部需要裁員。不過令沙茲柏格稍感安慰的是﹐紐時的網路部門近年迭有佳績﹐目前每天的造訪者已超過兩千萬人次。隨著報紙廣告的持續衰退以及網路廣告的不斷成長﹐沙茲柏格去年初戲稱的「五年內印刷版的《紐約時報》可能停掉」﹐雖然引起很多議論﹐但現在看來越來越像是真的。
象限第一
第三個努力求變的﹐是幾個老牌的報業集團﹐包括論壇公司、甘奈特、赫斯特及紐時集團等十五日宣佈﹐決定聯合成立一家網路廣告公司「象限第一」(quadrantONE)﹐讓全國各地想登廣告的人﹐一通電話就可以把廣告登在這些集團下地方媒體的網站上﹐例如論壇公司的《洛杉磯時報》、紐時公司的《波士頓環球報》等。但一些集團內的旗艦網站並不在其內﹐包括甘奈特集團的《今日美國報》﹐以及《紐約時報》、《前鋒論壇報》的網站等。
四大集團成立quadrantONE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抗谷歌、微軟及雅虎等網路媒體的廣告攻勢。谷歌、微軟及雅虎近來在全國性的廣告攻城掠地﹐就是打不進老媒體集團地方報的分類廣告市場﹐因此頻頻向他們招手﹐但就像一位赫斯特集團數位媒體的副總裁說;「我們寧可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quadrantONE引據尼爾森提供的網路數據﹐聲稱該公司每月將可吸引5000萬人瀏覽。四大集團希望藉此吸引大量的廣告主﹐以改善日益艱困的報業經營環境。
雅虎(Yahoo)
第四個但不是最後一個努力求變的﹐是雅虎(Yahoo)的未來去向。自從微軟開出446億美元高價欲買下雅虎﹐這樁堪稱有史以來最大金額的媒體併購案就深深吸引世人的目光。谷歌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唯恐微軟加雅虎將影響它在線上服務的市佔率﹐雅虎最後也以出價過低為由婉拒微軟的「好意」。但不久就傳出新聞集團可能拿旗下交友網站MySpace,交換雅虎至少20%的股權。如果交易成立,代表MyS-pace身價高達100億元。因為依照微軟的開價﹐雅虎至少值4、500億美元。
不過華爾街很多人質疑這項交易成真的可能性。一者新聞集團提出的並不是現金交易﹐雅虎股東未必願意捨棄眼前白花花的銀兩,換取一個抽象的社群網站股份。再者﹐如果MySpace併入雅虎,新公司由誰管理也是個問題。楊致遠去年臨危受命接下雅虎執行長﹐一年來雅虎股價急速下墜﹐股東未必會同意再讓他擔此重任。如果是由新聞集團另派管理團隊進駐,也很奇怪,因為MySpace的廣告銷售目前由Google經手,《華爾街日報》網路版的廣告則由微軟處理﹐如果新聞集團又和雅虎結盟,無論如何都會和某個合作夥伴打對台。
因此,有人認為新聞集團並不是真的想要做雅虎這樁生意,只不過正好可用MySpace當幌子,名正言順的刺探軍情。畢竟網路廣告市場生態若改變,梅鐸的新聞集團勢必大受影響﹐而直接加入戰局能得到最多訊息,當然是最好的應戰方法。
不論是老報紙換上網路出身的總編輯﹐還是大報團聯手成立網路廣告公司﹐在在都說明在這個媒體生態劇烈變化的時代﹐向網路取經儼然成了報業唯一的救贖之道;雖然這帖藥未必有效﹐但除此之外﹐似乎也別無良方。而《紐約時報》再度裁員﹐乍看雖屬報業的常態﹐背後卻隱藏著印刷媒介必然式微的警訊。至於新聞集團購買雅虎股份一事﹐不論是否成真﹐都顯示梅鐸這位媒體怪傑的超凡能耐。他以辦報起家﹐卻最早看出網路的威力﹐幾年前就知道要買下MySpace。如今新聞集團旗下新舊媒體兼而有之﹐梅鐸在傳統媒體已是呼風喚雨﹐現在竟然還想買下雅虎的股份。這一幕傳統媒體欲吞噬網路巨人的戲碼﹐何其旖旎﹐又何其顛覆啊!(原文發表於2008-02-16中時電子報編輯部落格)
後記:
一、關於《洛杉磯時報》發行人希勒與前後兩任總編輯的互動﹐他對新老闆柴爾的迎合態度﹐以及編輯部內的種種反應﹐二月十九日的《紐約時報》有精彩的特寫報導﹐詳見:http://www.nytimes.com/2008/02/19/business/media/19hiller.html?_r=1&th&emc=th&oref=slogin。像這種一家報紙寫另一家報紙的內幕﹐在台灣比較少見。或許是因為台灣報紙都是個人持有﹐而美國大報幾皆為上市公司﹐重要資訊必須對投資人公開的緣故。
二、事後證明﹐新聞集團並沒有拿MySpace交換到雅虎股權﹐雅虎也沒有賣給微軟。雅虎創辦人兼執行長楊致遠因為拒絕微軟的每股33美元收購提議﹐加上本身營運獲利衰退﹐使得雅虎股價直線下跌﹐一度跌破10美元關口﹐已被迫於二○○八年十一月辭去執行長一職。
三、從《紐約時報》這兩年股價的變化﹐可以看出報業衰落的情形。二○○六年秋天筆者初到哥大進修﹐當時《紐約時報》股價還維持在廿五美元左右﹐儘管已不如前兩年的卅美元以上﹐仍算是績效良好的公司﹐投資人每年都領得到可觀的股息。二○○七年五月﹐二房風暴開始擴散﹐《紐約時報》股價跌破廿美元﹐來到十六美元左右。到了二○○八年底﹐已經跌破十美元的面值﹐成為台灣俗稱的「水餃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