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百大企業於今年五月簽署哥本哈根宣言,希望能在2020年前照目前的碳成長曲線減量至少17頓碳排放。有些企業已開始進行碳風險管理,主動揭露碳資訊供投資者參考,例如我國電腦大廠ACER即已認知到減碳不僅是因應國際氣候協議的規範,也可視為一種投資機會。

  根據史登(Nicholas Stern)報告指出,氣候變遷是最大的市場失靈例子,甚至認為目前面對氣候變遷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價格的問題,國際氣候協議會已經增加企業的海空運成本以及營運風險(因氣候變遷)議題。

  品牌廠商要求碳盤查的認證所產生的供應鏈壓力,對企業減碳是非常重要的推力,譬如台達電子於2004年始開始做碳稽核,今年上游廠商富士康就要求台達的東莞場提供碳排放資料。宏碁企業永續發展辦公室總處長賴啟民表示,ACER參與減碳行動的目的在增加能源效率,加入碳揭露計劃(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並要求供應商的排放數字,以了解自己產品的排放量,進而採取因應措施。

政府應當開路先鋒 引導企業綠化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認為台灣企業對節能減碳的接受度、碳風險概念都不足,他表示掌握氣候變遷談判議題,應先釐清責任框架。要怎麼讓複雜的議題化為可落實的步驟,首先定出活命線,已上升兩度為基準點以及二氧化碳不要超過450ppm。接下來就是如何控制,何時控制,將時間點定出來。以此來要求企業發展商業模式前一定要達到活命線標準。

  再來就是釐清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責任範圍,首要考量的是各國有多少空間可作低碳創新。黃正忠指出將談判桌上的東西作商業解讀非常重要,政府應計算各種減碳動作的比重,畫出市場大餅,告訴企業低碳社會的商機。最後再做風險恐嚇,企業家會開始注意此訊息,因為台灣企業別無選擇。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指責企業有心但政府無力,他認為溫減法立法的草案沒有調適問題,只有管制與否,現有法案內容都是短視近利的結果。她指出政府對國際事務了解不多,且內閣體認不夠,跟不上國際新氣候協議的發展腳步。譬如台灣人均排放量高,其污染主要來自國營事業,譬如火力發電,這其實可直接透過行政手段來處理,但是政府對此卻遲遲未出手解決。

  氣候變遷造成災難問題會比想像中嚴重,英國政府已加速審查環境友善技術,雖然技術創新部份跟企業有關,但政府應幫忙開條路,經濟部環保署、能源局、智慧財產局應該動起來。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環中心的溫麗琪博士也認為,全球環境問題的市場失靈需要政府來引導。她指出全世界動得非常快,因有清楚的指引方向和目標,各國達成的方式不盡相同,需要很清楚的計算。

  台灣應先思考競爭優勢在哪,她認為我們過去的思維一直錯估環境和商品的關係。以各國努力推動環境商品 ,WTO也降低環保商品的關稅等發展來看,氣候變遷或許是雙面刃,政府企業的變革也可能帶來龐大商機。

  環保署溫減辦公室執秘執秘楊慶熙指出,溫減法內容是非常具體的。對污染源,排放源要先規範,納入志願減量,並加入碳中和、抵免措施。一旦溫減法通過,就會強制做盤查、申報。目前政府在建立查證機構與制度,接著會配合碳交易制度以及其他四法,如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能源稅和溫減法來訂定效能標準。

引進市場機制或是進行道德勸說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提問到,產品和供應商的碳足跡標示是否有時間表,他認為激勵企業減碳,不應使用道德勸說,應直接交由市場機制決定,重點是如何引進市場機制。並期許環保署引進國際壓力。

  賴啟民表示台灣製造業以外的產業譬如金融業、服務業對減碳的知覺不夠。至於碳足跡問題,他認為在資訊產業上做碳足跡有困難,因產品供應練太長,現在企業比較重視產品製造的能源消耗或能源效率的掌控。

  黃正忠指出市場機制不一定靈,以這次金融海嘯為例,金融業不靠一根煙囪也會造成世界不永續,波昂會議提出共同分攤的願景表示大家都有角色要扮演,如果市場機制很靈,減碳的步驟不會這麼緩慢,他反而認為恐怖訴求比較靈。他認為媒體很重要,但現在媒體都被收視率綁架,媒體應長期的追蹤議題,找到癥結。

  聯合報資深環境記者卓亞雄則表示,減碳對一般民眾來說,需要利誘和覺醒,譬如扣稅獎勵,推動利誘或對民眾施予壓力是必要的,他指出媒體也應該關切這層面。

相關資訊:

哥本哈根宣言(Copenhagen Call)

「溫室氣體減量法」與相關評論
http://proj.moeaidb.gov.tw/ghg/TIGO/page4-1.asp
http://e-info.org.tw/node/31900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07.html

甚麼是「碳足跡」

史登報告原文與相關評論
http://www.hm-treasury.gov.uk/stern_review_report.htm
http://www.earthday.org.tw/?q=node/182

台灣企業減碳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