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圖表既然可以增強新聞報導的深度與廣度,本刊特取得政治大學新聞系陳百齡副教授同意,摘錄轉載他於《傳媒類型寫作》一書上「圖表說故事」長文,將之分為兩篇文章,詳述製作新聞圖表之各項重要議題。

  「圖表」(Graphics; Information Graphics)包括「圖」(diagrams)和「表」(charts),是指:「運所謂「圖表」是指:用文字、圖像或各種媒材的搭配組合,呈現數量、時間和空間相關的事實、概念或關係;包括統計圖、地圖、示意圖、時間表和表格等類型,以協助讀者獲取或分析整理特定或整體的資訊,圖表常應用在各種新聞、娛樂、勸服等資訊服務領域。」

圖表與科技:媒材與工具的演化

  圖表發展歷史,反映了人類媒介科技生態的演化。圖表能夠產製出來,一方面必須一套依賴縝密的社會分工體系,另一方面,資訊科技不斷演化,也影響圖表的呈現方式。

  早期圖表的發展跟隨著造紙和印刷技術而演化。圖表製作人員是用手工繪製在羊皮紙上、印刷術對於圖表繪製的限制很大。最初是用木雕、銅板刻畫出版面,再大量印製,在銅板或木板等硬材質上製作圖表,必須使用鋒銳刀具,既危險、也難以修改,因此早期書報圖表數量很少,因為圖表製作耗時,成本昂貴。一直到在廿世紀中期平版印刷術普及,人們於是可以在紙面上完稿,經照相製版後量產。照相製版可以表現圖像細節,例如陰影和材質,同時也比較容易修正容易,製作時間大幅縮短,在新聞上被大量應用於戰爭和災難新聞。

  電腦在廿世紀中期以後成為圖表產製的幫手。1970年初期,政府和企業引進大型電腦,用以設計汽車、飛機,這是電腦繪圖的濫觴,更由於個人電腦問世,使得電腦進入一般辦公室和家庭。特別是1984年第一部頻果電腦公司的麥金塔個人電腦(Apple Macintosh)Postcript 語言,以及雷射印表機,使得繪圖成本和技術門檻都大幅降低。在1991年波灣戰爭報導過程中獲得報界和讀者高度肯定,從此圖表在媒體版面上的應用,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人們使用電腦繪製圖表,不僅圖像文字整合變得容易,製作時間縮短,也便於圖表資料修改、儲存、複製和循環使用。

  進入廿一世紀以後,電腦圖表開始走向立體和動態呈現。三度空間和動畫的概念和圖表相結合,使得原本只能以二度空間呈現的圖表,開始立體化和動態化。2001年《紐約時報》等新聞媒體報導雙子星大樓遭恐怖攻擊的九一一事件,大量利用網頁動畫軟體呈現整個事件的過程,使讀者可以透過介面選擇閱讀新聞事件、並關知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過程。至此圖表也正式進入「立體、動態呈現」的時代。

  1990年代之後,個人電腦軟硬體價格越來越便宜,資訊技術門檻因此下降;而網路科技快速普及,也使得人們很容易接近使用各種軟硬體技術。當家家戶戶能夠支付軟硬體,人人會具備電腦網路素養,但未必保證每個人都可以畫圖表。因為圖表說故事,有一套說故事的邏輯和表意方式。因此,我們製作圖表前,不能不先稍稍瞭解圖表敘事的一般原則。

圖表如何說故事:敘事與文類

  圖表是當代人們說故事的一種方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透過特定的結構訴說故事。例如,新聞報導通常呈現標題、導言和新聞內文;用照片說故事通常也有一定的規則,例如,前景通常呈現故事所要強調的部分,主角位置通常位於影像中央地帶。人們說故事的時候,也會使用一些手法,例如:排序(由小而大、自古迄今)、對照(好與壞、新與舊)、或者比喻(對比、隱喻)等等。

  我們每天看到的圖表,通常是某些特定媒材的組合;讀者熟悉這些組合型式,也依賴這些型式而期待圖表內容展現某些意義(例如,看到餅狀圖期待整體數量下的個別比例分配;看到折線圖期待時間序列下的數量變異)。圖表也出現在當代社會各種媒體(包括平面、電視和網路媒體)。當圖表載具不同時,圖表的表達手法也就必須略做調整。例如,電視比起報紙,在展現圖表時,不僅展示和閱讀時間受限、解析度也較低,因此電視圖表敘事必須相當簡化,否則無法達成用圖表敘事的目標。圖表也常常使用排序、對照和譬喻。當代圖表設計便常用圖像譬喻(visual metaphor)的策略;例如,以油桶圖像呈現條狀圖的數量指標,藉以表明此一圖表內容和石油議題相關。圖像譬喻有如一把兩面鋒利的刀:圖表設計使用恰當的圖像譬喻,可以為讀者理解加分,然而一旦引喻失義,則可能更加誤導讀者。因此,圖表設計人員如何選擇恰如其份的圖表敘事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圖表敘事的另一個重點是類型(genre)。一般說來,當代圖表可以區分多種類型。按照表意的目的,計量圖表(quantitative graphics)包括折線圖、餅狀圖或條狀圖等,通常用來顯示數量差異的資訊。另一方面,定性圖表(qualitative graphics)例如表格、示意圖、地圖、時間軸線等,目的則在顯示時間或空間的變化。每一種圖表類型所要表現的訊息不盡相同,例如:表格是以排序表達文數字之間的關係;條狀圖餅狀圖和線狀圖通常用來比較項目之間的數量差異;地圖:表現空間分佈:示意圖:表現事件的元素與相互關係。此外,圖表設計者有時也會把數種類型的圖表,合在一起。例如,關於戰爭或重大災禍的圖表,常常集地圖統計圖或表格於一個表框之內,這種彙整數種類型的圖表,通常稱為「複合圖表」。

  每一種圖表所呈現的訊息重點既不相同,構成元素當然也會有別。例如,條狀圖目的在讓讀者經由比較線狀長短、而推論出數量上的差異,因此必須具備類別和數量這兩種訊息,基準點、類型名稱和數量刻度等元素,也因此不可或缺。再如,地圖旨在提供空間位置的訊息,因此地名、方向和位置等元素固然不可少,有時還需要比例尺、等高線等參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