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世敏(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人:徐美苓(政治大學新聞系)
張皪元(新加坡大學傳播與新媒介系)
陳婷玉(南華大學傳播系)
蔡鶯鶯(慈濟大學傳播系)
盧鴻毅(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隨著流行性病毒變異與散播機會升高、醫藥科技進展、媒體傳播全球化,人們健康意識提升,不僅強化健康傳播的重要性,也使新聞傳播業面臨公共衛生議題上的挑戰。2009年中華傳播學會邀請目前在華人健康傳播著墨甚深的專家學者與業界人士,針對其學術與實務經驗進行意見交流。
會議主持人陳世敏首先提出,健康傳播教育與實務應用的問題,包括健康傳播範圍與次領域的關係、教學資源的配合與遭遇的問題、如何與先前知識結合與未來職業發展走向、華人健康傳播與西方模式契合與分野、與實務界的關係以及未來發展與可能面臨的困境。
台灣新聞傳播體系下的健康傳播教育問題為何,政大新聞系教授徐美苓指出,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所學不能學以致用,因為學生畢業後多從事醫藥公關而非醫藥記者,因此常感覺到在學校培養的批判考能力無用武之地。
健康傳播門檻高 學生參與度較低
此外,包括南華大學傳播系教師陳婷玉、慈濟大學傳播系教授蔡鶯鶯、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盧鴻毅皆表示,健康傳播課程修課人數太少,且缺乏真正關心此議題的學生。加上健康傳播範疇太廣又太專業,進入門檻太高,多數學生皆望之卻步。
盧鴻毅認為傳播背景人難跨進專業的健康傳播領域,譬如傳播系學生相對於醫護人員,他們對醫病溝通狀況無法感同身受。
到底如何定義健康傳播?範疇為何?課程如何設計才能吸引學生修習,目前於新加坡大學任教的張皪元表示,新加坡大學是將健康傳播課程設計在傳播管理系所下,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未來規劃加強社區參與、訊息設計和宣導,讓學生自行做社區問題診斷,真正做出成果。
蔡鶯鶯現場播也放慈濟大學學生參與健康傳播課程的過程紀錄片,主題包括無煙社區宣導、拒絕檳榔宣導、口腔保健、校園安全等,學生須自行製作宣傳媒介,和擬想策略,顯示教育結合社區服務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是無價的。她表示慈濟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公共衛生的基礎和素養,學生也能從實際工作中找到自我價值。
政大廣告系助理教授鄭怡卉指出,政大的健康傳播是設在廣告公關系所下,以活動計畫為課程主軸,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和實務可以兼具,學生可從理論課中學習問題批判能力,從焦點團體和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中來訓練批判性思考,以及在道德應考量找出替代方案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學生會發現公衛和大環境中有很多可以關心的地方。
跨領域教學 實際執行難度高
盧鴻毅思考中正大學健康傳播教育可著墨在衛教、公共演說,或是和嘉義慈濟醫院老人醫學合作,未來可發展健康e-learning和健康行銷。另外,可結合教育學院和資訊工程的資源,強調健康傳播應朝跨領域學科發展。
但聯合報記者張耀懋以他在哈佛大學修習的經驗,指出健康傳播跨領域教學很困難,因為健康傳播談太大會無法聚焦。哈佛將健康傳播課程設在公衛學院,談promotion、campaign。他強調醫藥、衛生、健康傳播層次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健康傳播在傳播體系下只是一門三學分的課程,但是光是社區介入和參與傳播就有三學分的內容和重要性。輔大大傳所教授吳宜蓁提出開設健康傳播學程的建議,因為三學分課程很難兼具健康傳播的實做與批判內容,且這門專業所需要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統計學上的技術,她表示輔大會規劃學程制設計,以符合業界需要。
至於業界對健康傳播人才的需求為何,戰國策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顧問張美慧坦言,國策公關現在三分之二業務都在做健康傳播,但苦於找不到合適人才進這行業。她指出公關人員不具備醫學知識,並不是絆腳石,畢竟「真正念醫藥的不會來做傳播」。至於傳播人才進入醫藥公關應具備跟傳播有關的醫療法規知識,加強藥廠、醫師、病人端醫療糾紛的危機處理能力以及政府政策宣導設計,她呼籲學界應儘快培育這樣的人才。
康健雜誌總編輯李瑟強調,健康傳播不是只跟宣傳有關,而是需要行銷專業。她認為語言能力和新聞法規等專業很重要,但是現在的實習生工作的基礎知識都不夠。
健康傳播不足 民眾被廠商帶著走
相對於公關業求才若渴,耕莘醫院健康傳播中心薛桂文則表示,新聞傳播業則是人才需求太少。他表示過去民生報是唯一有健康新聞版面的媒體,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市場需求不夠強烈以及人才很難培養,是健康傳播教育推廣的阻礙。他認為現在真正在作健康傳播的人都不重視健康傳播。譬如「天天五蔬果」是宣導足夠份量而不是足夠的種類,大眾認知被果菜汁廣告訊息扭曲,是政策沒有做好被商業有機可趁的例子。
張皪元對於台灣學生參與健康傳播課程意願低非常驚訝,她表示新加坡大學學生都要搶修相關課程。她認為課程要能夠吸引學生,必須強調課程的社會影響力,以及「you can make a different」的個人影響力。因此課程設計要有鼓勵的元件,激勵學生的熱情與對人的關懷。
學生要如何找尋社會參與的機會,張美慧建議國健局標案可和學校配合,讓學生也能參與。但盧鴻毅認為,政府單位標案時間太短,有太多問題點,學生很難真正參與。他提出現在學生的問題,包括不喜歡文字思考,喜歡拍片,導致思考沒有邏輯,加上現在學生不追根究柢,都是用「common sense」的直覺反應面對問題,錯了就以創意當藉口。但他仍呼籲業界應給學生磨練的機會。
陳世敏最後表示,健康傳播領域在業界和學術上都很有前途,目前應思考的是如何進行跨領域整合對社會做出獨特貢獻,想必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記者黃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