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線上數位閱讀網與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於7月20日舉辦「2009數位出版曙光年系列論壇」,第二場「從紙本出版到數位內容的獲利之路─內容資產的商業應用與產品創新」,邀請商業周刊網路事業部總監林益發、數位出版聯盟副秘書長龐文真、聯合線上數位出版部經理周暐達,就自身的數位出版經驗以及國外成功案例,分享出版經紀的獲利模式。

  今天的數位化生活,是傳統出版業的大敵,業者想辦法轉型求生,尋求數位出版的獲利模式,但轉型不是自己說了算,這個龐大的機制還需要跨產業的力量。

  然而,到底是哪些原因迫使傳統出版業轉型?商業周刊網路事業部總監林益發指出數位環境的挑戰、出版價值鏈的改變、版權機制與概念改變、全新的競爭者、閱讀習慣改變、廣告預算移轉等對傳統出版來說都是威脅。

大環境變遷 使用者權力大增

  數位出版的競爭者來自於網路,譬如全中國第二大媒體的新浪網,就是從網路上開始發跡。且現在的廣告主不只要平面廣告,還要一套整合行銷方案,網路就是整合行銷的遊戲平台。

  此外,出版價值鏈也開始從傳統的內容→形式→通路→讀者的單向線性模式,變成以讀者為核心的循環模式,讀者反應會影響編輯方向甚至出版形式。

  數位出版的特色就是內容持續的移轉。林益發用實體大小、製作人數兩向限空間說明這個轉變。他表示現在的數位出版沒有實體大小概念,且製作人數不一,譬如從一人產製的簡訊到無數人產製的wikipedia,因此形式改變並不就是數位出版。

利用品牌優勢做數位應用的延伸

  商周的數位發展策略是「利用品牌和內容優勢,在新的平台上建立新的營運和獲利模式。」

  數位發展不能靠單一力量,需要有全方位構面的配合,林益發指出這些構面包括員工的學習成長構面;內部程序構面,包括數位內容服務開發、新工作流程部門協同改善(顛覆由上而下的編採過程,做法是將內容先在網站上露出,譬如訪談的QA,製作成影音檔放上網路做一個內容的延伸);顧客構面,包括讀者與廣告客戶滿意度、延續率與客戶開發;最後才是財務構面,去思考成本的問題。

  數位化的內容也可以節省成本,除了省掉印刷成本外,還可把數位內容取代紙本訂閱的贈品,譬如提供手機搜尋功能,讓讀者每天收到商周資訊。林益發強調「數位內容不會馬上取代紙本,業者應該利用這個工具和平台來提高讀者滿意度。」

商周策略:區隔經營與客製化服務

  企業有能力開發新市場與建立新的閱讀習慣,商周的營運策略,即是因應不同平台特性和需求轉移紙本內容,並做區隔經營,逐步創造數位平台獨有的內容及社群服務,但林益發強調在網站上放免費內容,須考慮是否有實質收入。

  如何獲利,商周也有一套收入增長策略。譬如利用客製化服務來創造新訂閱模式,或是結合紙本廣告、events及線上廣告,創造整合行銷收入,以及結合商周品牌,利用手機平台及社群,開創延伸性電子商務服務。

page value取代page view 創造網頁新價值

  其實網路內容是塊待開發市場,林益發表示,其實很多人需要深化的內容,重視網站page value比page view更可創造整合行銷價值。因為當網路人口成長到一個階段時,會出現分眾市場,即所謂垂直網站經營模式。

  他指出強調價值呈現出的輪廓和點閱率不同,這是商周要追求的,「不比流量,比價值。」才能吸引精品廣告主的廣告投注。

  商周的數位產品營運流程包括內容製作、產品營運、行銷推廣、業務拓展。產品有網站資訊、手機內容、以及電子雜誌。其中電子雜誌是為了滿足海外及移動精英的及時需求。至於手機,是零碎時間的閱讀工具,將用來延伸電子商務服務。網站重視每日更新,做特別企劃著重在page value提昇,以及成為新媒體整合行銷平台。

中國新趨勢:手機報與閱讀器開發

  手機在拓展華文市場上有特殊角色。林益發指出大陸中國移動公司推出手機報,5元就可訂閱,預估今年手機報市場有20億以上。這意味著手機的意涵已改變,溝通只是一小部份。他表示在大陸紙本賣25塊人民幣,手機報賣5塊,不僅提供給買不起書的民工和農民,還能深入到大陸紙本發行不到的內陸城市。

  至於閱讀器,在中國大陸各廠商已磨拳擦掌蓄勢待發,林益發表示商周正積極開發適合閱讀器的內容形式,多元的數位內容應用平台,已是傳統出版商不可缺席的戰場。(記者黃嬿整理)

《註解》

垂直網站:不同於入口網站只提供網路資訊搜尋平台,垂直網站是整合實體產業專業和網路商資源的整合系統,內容集中、有特色。結合互動社群、內容服務、虛擬商業區的商業模式,提供交流過程中所需要的服務,同時為消費者和商家充分提供多種低成本、高效益的增值服務。

《延伸閱讀》

台灣數位出版網

商業周刊網站

數位出版金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