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出版聯盟副秘書長龐文真,則提供國外業者在數位出版上的營運經驗,她指出,國外從1999年開始進行數位出版,產製端的記者必須具備圖文影音製作能力,編輯拿這樣的素材應用在紙本、手機等不同形式,重點是產製流程需要標準化。
她談到美國Business Week製作二十五家最創新的公司專題,在紙本內容呈現上和網站大不相同,網站的資訊、圖片更多,且以slide show形式呈現,藉此與紙本做區隔。
另外一個例子是《personal effects》這本恐怖小說,透過電話、網路搜尋等讀者互動模式,讓書中的人物場景跳出2D框架,創造一種實境的閱讀氛圍。作者受美國廣播節目訪問時表示,自己是一個「multimedia creator」而不是「fiction writer」。龐文真強調數位出版商應該做一個Transmedia的角色。
龐文真認為數位時代的幾個特色是讀者分散、閱讀和休閒活動娛樂競爭、數位經濟與數位原住民、發現方式資訊搜尋方式不同、顧客對話互動重要性增加、閱讀設備出現等。
建立標準化工作流程 讓創作者靠航
了解社會背景以及國外經驗之後,台灣要從何做起?龐文真認為台灣要做的是建立xml workflow,才能將資料轉化為多元產品。業者必須發想一個從內容產製到套用不同版型的標準化流程。
在數位出版的管理方面,HaperCollins publishers 即透過內容自產來降低成本,並建立數位管理系統做品質管理,並且開發客戶端的使用系統,做客製化的服務。
龐文真表示,數位出版商也可以是一個做服務的概念,讓作家、藝術家等內容產製者「靠航」,讓作者可以依靠出版商來建立個人品牌,也有助於電子授權的爭取。
另外safari books 則是經營客製化下載服務,譬如safariU.com用Quickbase 編輯之後,不僅讓讀者可以在購買前先在safari瀏覽,也可下載PDF,甚至提供iphone版本。Ichapter.com也提供客製化購買方式,讓學生選擇要購買的章節,而不是一整本書。
數位出版、軟體、服務的transmedia概念
龐文真也提供一個趨勢藍圖,她認為數位內容的發展會朝向數位出版,到電子書的發行,而紙本書則發展成ebook,到成為一個可修改的軟體型式,此外出版在成為e出版之後,會走向一個服務為主的形態,資料的使用從repurposed、panpurposed到transpurposed,即前面提到的transmedia的型式。
然而甚麼是服務,龐文真解釋到服務就是整合各種素材,創造優良的資料使用環境,提供一種氛圍,給讀者方便,簡單來說,就是掌握互動、多元、情境三大要素是數位出版業要到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