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報業面臨有線電視與網際網路等新媒介的強力競爭,不但廣告量衰退,連發行量也逐步下滑,多數報紙處境艱困,報業正面臨景氣的寒冬。

  本文分析台灣報紙閱讀率下滑的原因,及台灣報業面臨的問題。台灣報紙閱讀率下滑的原因,包括有線電視的興起、網路的時間取代效果、及年輕讀者的流失。台灣報業面臨的問題除了銷數下跌外,還包括廣告量萎縮、報業惡性競爭、及可信度危機。

  最後本文指出,未來台灣報業必須努力改變經營方式,爭取讀者,重建新聞的可信度,發展網路與數位新聞,才可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在媒體匯流的競爭環境中救亡圖存,永續經營。

  台灣經濟成長率於2001年首次出現負成長,傳統產業大量出走,報業讀者流失、廣告量下滑,經營更是雪上加霜,絕大多數報紙營業規模被迫縮小;報業市場卻因新競爭者加入,創造了包括軟性新聞在內的新閱讀口味及分眾化趨勢,增加報紙競爭成本。

瘦身與縮小規模

  全球報業在形塑新報紙的趨勢中,瞄準新讀者、開拓新分眾的報紙激增,一份報紙滿足所有讀者的時代已經過去,報業正在更換發展方向,針對特定的讀者群,以創意來開拓市場,以便在擁擠的媒體市場競爭(Français Español , 2006)。全球報業這樣的新趨勢在台灣的發展卻被扭曲,四家大報在一個本已不具經濟規模的市場,以類似美國全國性大報的大分眾模式,高成本的失血競爭,阻絕了分眾報紙的生存空間,也更加深本身的危機意識,生恐落入被淘汰的命運,競爭越發惡質。

  台灣傳統報紙本身人力結構不健全,也是無法靈活市場競爭的絆腳石。報禁剛開放時,各報增張、加版,人事、組織大肆膨脹,中時、聯合兩大報興盛時期,員工曾多達3、4千人,1990年代末期,意識到營運危機,開始人力與組織精簡、緊縮措施,2006年時,兩報人員雖然已經減到1,600人上下,但是仍無法與企業化經營的《蘋果日報》競爭。《蘋果日報》採行香港模式,成本結構、財務模組不一樣,發行成本、廣告作法及人事費用不同。所以,儘管蘋果每天出報張數幾乎是中時、聯合的一倍,員工卻只有1,200人,少了四分之一(徐榮華,2007)。

  銷數下跌,廣告量萎縮,可信度危機,再加上蘋果日報的攻城掠地,造成台灣報業經營困難。1999年起,不少報紙開始減版、合併,甚至停刊。《自立早報》、《勁晚報》、《大成體育報》、《自立晚報》停刊,《新生報》關門,《民眾日報》被東森集團併購;處境艱難的晚報市場,讓僅剩的兩家晚報連年虧損,2005年中,中國時報系的《中時晚報》,放棄與《聯合晚報》合併協商,宣佈停刊。

  大報團開始領頭關報,對台灣報業市場造成重擊,引發連續的停刊效應,到2006年底,包括《大成報》、《中央日報》、《台灣日報》、《星報》接續走入歷史。尤其是有著28年歷史、曾經是聯合報系金雞母的《民生報》,突然在10月29日宣佈兩天後停刊,震驚傳播界。

  勇敢宣佈關門的報紙還是少數,出現嚴重虧損的中時、聯合兩家傳統大報,因為有著多年累積的基礎,帶著努力追求突破的希望,還有能力在市場上競爭,其他列名尼爾森媒體大調查的小型報紙,閱讀率都不及2%,幾乎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內部員工普遍存著朝不保夕的心理,恐懼自己就是下一個遭無情退離,甚至資遣者。

  報業經濟規模不斷縮小,曾是傳統大報者虧損持續,年以億元計,精簡組織與人力等瘦身措施成了必行的因應對策,惡性循環下,報紙規模越來越小。20世紀末,台灣報業人力資源還維持龐大的規模,聯合、中時兩大報團都擁有超過3千的員工數,進入21世紀,連年採行精簡、優退優離辦法,人力少了一半以上,從上市公司的角度講,已成不折不扣的中小企業。

免費報與報紙數位化

  2006年6月初在莫斯科舉行的第59屆世界報業協會年會上,執行長白汀(Timothy Balding)對來自全球110個國家、1700位報紙發行人及總編輯等高層主管說,整體而言,報業仍在成長,報紙透過多元化管道,從免費報到網站,已經從艱困的媒體競爭創傷中逐漸恢復(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2006-06)。說恢復或許是樂觀了些,不過「免費報」與「報紙網路化」,的確是10年來全球報業創新求生存的途徑(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2006-12)。

  18到34歲的年輕族群,具有旺盛的購買力,是廣告商最重視的消費群,為了爭取這批新生力軍,贏得廣告商的青睞,全世界的報紙都知道培養年輕人讀報工程深具未來性,尤其是報業走下坡的這幾年,這塊廣告商的最大的目標族群,更成了報紙努力開發的市場。台灣《蘋果日報》社長杜念中在徐榮華的研究(2007)訪談中說,長期以來,台灣報紙不受年輕人歡迎,對年輕人來講,報紙是一個老的、陳舊的東西,屬於上一個世代的,大多是父母訂的。報紙雖然知道開發年輕讀者的重要性,在經營策略上總是不符年輕人的口味,無論是開闢的版面或內容,抓不到他們的注意力。

  這項研究對四大報主管的訪談發現,由市場銷售與閱讀調查趨勢看,《蘋果日報》來了以後,開發一些年輕讀者,他們看報紙、也會買報紙,這讓幾家大報警悟到,多少年來採用方法的盲點,開始大幅度的調整編採策略,以輕鬆、明快的編採手法,期望贏得閱讀興趣。只是,整個媒體大環境的轉變,讓報紙的努力事倍功半,仍然不容易吸引年輕人花錢買報,倒是報紙年輕化後,發揮了一些親近市場消費者的效果。

  21世紀開始在全球風行的免費報,是一種以免費概念吸引年輕族群接近報紙的行銷策略。免費報與傳統報紙有著不同的基因,無論讀者結構、定位策略、市場與通路操作,都是新的產品,尤其這種新媒體起始於開拓年輕族群的目的,是報業花錢請不習慣買報的年輕人來看報紙,就像媒體分析師說的,看免費小報的年輕人最終是否會成為付費訂大報的讀者,目前還無法下結論,不過,這項策略至少目前看起來也發生預期效益,大報辦小報不訪一試(蘇榮才,2005)。

  台灣幾家大報其實都了解國外免費報的風潮,知道歐美市場成功開發免費報的,多是傳統大報業集團,但顧慮投入市場,會搶走母報讀者,而且對創造台灣捷運族群在車廂看報的習慣,也不敢抱持樂觀態度,所以一直止於評估階段。直到2006年底,《蘋果日報》出刊《爽報》,《聯合報》隨後以1億4千萬元高價標下台北捷運站內獨家通路發報權,於2007年3月底開始,在台北捷運車站進出閘口內發行《U paper報》,兩報每日各發行15到20萬份的免費報競銷,至此,歐美打得如火如荼的免費報戰火,才開始在台灣出現火苗。

  《U paper報》因為有著台北捷運站內獨家發報權的優勢,穩定的發行量得以作為爭取廣告的有利籌碼,但是,台灣全國性的廣告主只把廣告下在全國性的報紙上,地方廣告主,像是餐廳、一般百貨公司,營業規模不具主流媒體的購買能力,習慣於夾報、傳單、舉牌子行銷,免費報若只在台北市縣捷運發行,每天通勤人口100多萬人次,《U paper報》要在3年內賺回1億4千萬的權利金外再盈利,廣告業務打拼辛苦。《爽報》為搶佔捷運站外市場,已轉型成都會免費報,除了捷運出口,更拓展派報領域到公車及客運站、早餐店、咖啡店等,有人潮就派報,2008年1月,高雄捷運通車,《爽報》還從台北、台中進軍高雄,另為加強廣告效益,透過跨媒體整合行銷的服務,和廣告主的合作,針對不同商品進行試用報告調查,結合網路平台設計專屬活動網站,製造虛擬人物,和讀者試用大隊進行互動,達到跨平台的廣告效果,爭取廣告主預算,商業化更積極。

  根據《蘋果日報》發行部總監陳貴明說法(蘋果日報都會中心,2008-01-04),《爽報》在台北發行一年多經驗,不但沒有衝擊傳統付費報紙,反而開拓新的通勤族讀者群。兩家免費報都以年輕人為目標族群,娛樂化味道濃厚,因其資訊內容多取自母報,成本尚稱低廉;兩報內部主管雖都宣稱廣告營收持續成長,但廣告量需其母報支撐,對長期刊登報紙廣告的客戶,造成排擠效應,卻不容否認。台灣捷運族能否養成在車廂閱讀習慣?都會年輕族群對免費小型報的接受度是否擴大?它能否開發足夠活命的廣告來源,成為賺錢的新事業?能為母報開發新的讀者與廣告市場,或是反而產生市場襲奪效應?都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本文為部分摘錄,詳細內容請參見《台灣傳媒再解構》一書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