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社會不關心氣候變遷議題,對全球暖化沒有切身感受,經過這次的88水災,才讓我們從傷痛中驚覺,氣候變遷速度已超乎想像,而台灣卻沒有預防和應變氣候災害的能力。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準備結合國內環境生態寫手,出版一本關心台灣氣候、生態、環境變遷的書籍,期待能以大家看得懂得語言傳遞環境真實的面貌,喚醒民眾的環境意識。

  因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成立的媒體工作坊,於8月28日邀請「最用功的民間學者」南方朔為媒體人與志工寫手們,講述他對當今人類面對環境生態變遷的看法。參與者包括聯合報資深記者卓亞雄以及綠黨發言人潘漢聲等人。

  這次的88水災,是一次媒體總體檢,卓亞雄認為媒體在風災新聞中,太強調枝微末節,沒有直指問題核心,且從這次風災所衍生出的爭議點,可看出民粹主義主導了水災新聞和政策走向。

  政府、媒體都亂了套,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南方朔以美國卡翠納風災報告為例,指出防災需要的企圖心和想像力,即是領導力,遇到突發災難,政府領導與動員能力最為關鍵。他指出我們的地方政府從不操練,加上官僚系統本身即無法應對突發災難,反應不及是可以預見的。

重建思考脈絡 從根本看問題

  為什麼我們沒有及早意識到氣候變遷問題,南方朔認為,問題起因於我們對國際事務沒有在地觀點,譬如金融風暴,在美國,追蹤金融風暴問題的人很多,可是在台灣一本相關書籍都沒有。顯示台灣沒有人對此有興趣,導致媒體也忽略此議題。

  南方朔認為這是「本質性的悲哀」,我們的社會認為,所有問題都不是我們所製造出來的,所以也沒有自己的看法,常都抄襲而來。即便有少數人在管,但多數人不願意理會也是徒勞無功的。

  光是原住民問題,就凸顯台灣的行為思想非常庸俗化,思考方式都是南北思考,沒有東西向思考過。他認為88水災後談高山國的時機是對的。原住民有很多漢人所沒有的智慧,應用原住民系統建立另外價值系統的土地規劃,發展無污染且對公共環境友善的體制,甚至成立原住民生態經濟自治省,這對全世界都有號召作用。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談完理論就要想辦法落實。南方朔指出現在全世界都在談生態經濟,但談理論沒有談生活模式都是白談,雖然資本主義生活模式很難被改變,然而若沒有實踐之道,最後只能夠批判,而無法建設。

重視在地脈絡 培養環境慈悲心

  南方朔強調思考系統必須有本有源,一以貫之,並且對任何問題要有求知的熱誠。他表示西方人談生態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從神學、哲學、政治經濟學開始變成運動。他指出最初發起環境運動的那些人都不是從環保概念出發,而是發自於一種素樸的自然主義風格、環境主義風格而轉變為環保運動。

  要有環境意識,必須先有慈悲心。他指出國外從十八、十九世紀就開始發動對動物仁慈運動。笛卡爾也說過,吃動物之前請對他仁慈一點。這種做法「雖然有點虛偽」但至少做個「走向未來的好的偽君子」。

重讀風險理論 建立警戒式社會

  南方朔談到的另一個觀念,是德國學者Beck談的風險理論。「當關心未來就會有風險」。風險意識是因為有未來。當社會精神上走向現代,就會產生風險概念。這是晚期現代性有的東西,台灣沒有這種概念,沒有未來性的基本概念。

  他認為88水災不該被稱為百年水災,往回看的確是百年,但自然災難被人為掌控後,發生頻率會變得更快。現代人跟風險共存,人必須適應跟災難共存,在這個世界裡面,每個人應保持高度警覺。南方朔指出未來社會一定是走向「vigilante」,亦即警戒式的社會、警戒式的政府,知識要很足、要耳聰目明。

  資訊的選擇、研判,要能夠很快的下決斷,注意力要很集中才做得到,但是他批判現在的政府完全沒有警戒心。

  他接著指出,風險社會中潛藏著一個反身現代性的特質。反身性同時代表了自我對抗於當時的社會價值。「對每個問題要反思到長遠的過去和長遠的未來,找出根本問題」。南方朔認為,環境問題應透過人類合作,提昇議題的高度,在節能減碳、全球資本流動、國際貿易等等問題上找出新的合作架構。

新價值應從教育中落實

  他呼籲年輕人看問題時要去挖掘問題的知識體系,而知識份子的責任則是問基本問題,基本問題要放在廣泛的文化、歷史、技術架構下去談。西方社會出現的環境美學、環境倫理學、環境政治經濟學的出現就是尋此脈絡。

  然而,找到根本問題後要如何落實,南方朔表示「這個世界是運動家造成的,要投入很多心思並且能夠清楚的表達出來」。總而言之,要有不同的表達方法和切入點,他認為從事環境運動的人施壓對象應是教育部,特別是大學通識教育應納入環境意識課程,施以人性化教育,透過初級教育將價值觀交給兒童,因此中小學教育也很重要。

  任何運動就是把價值帶到未來,但價值是最難改變的,要努力的就是「在水泥硬化前把元素放進去」。

  最後南方朔樂觀的認為,台灣是很敏感的社會,我們的基本知識、反省能力都有。88水災後來談環境問題是成熟的時機,因此他認為此時談新價值應該是可行的。

淺顯易懂語言 談論大論述

  綠黨發言人潘漢聲則表示,他在推動環境運動過程中,常常必須切入市場機制的角度,才能引起社會大眾對環境保護的共識,覺得推動新價值似乎非常困難,他質疑在這個社會,我們是否能夠期待大理論的出現。

  南方朔認為,以前的社會是有大理論的,亦即一個能夠貫穿全部價值的總體性概念。但是近代因社會變複雜,讀書人「一看大就變成一團花」,因此只出現小專家,都在解決小問題。這就是後現代強調的沒有大論述,不再相信世界上有單一價值。然而,他強調看不到大,不代表沒有大,事實上有大的。生態破壞到這地步,是一連串的破壞,「怎會沒有看到」。

  雖然現在有很多談論新價值的國際高峰會,但是成效令人質疑。因為全球化問題雖然讓很多物質性力量更易於流通,但是卻也讓主權之間的合作越來越難。「現在世界上每個政府都太小,因此解決不了大問題,但是每個政府也都很大,解決不了小問題。」

  卓亞雄則認為知識份子應該談大問題。但是將大問題落實到民間,人民只能接收到一定程度,超過了就不理你。該如何打破一般人面對事實面的障礙。

  南方朔以美國的出版為例,指出美國大學出版書佔所有出版書的15%。美國知識架構和學院系統鼓勵教授寫非學報性的文章,可讀性很高。台灣不重視知識結構和知識的影響力。台灣教授就是要寫看不懂得書,導致學院派的聲音沒有人理會。

  然而美國學院制度即肯定教授出書的價值,教授出了書就會出現一堆宣傳家去寫書評,或是在其知識體系下出版解釋力更強的書,接著社會運動家寫社會運動型的書,每一本書都是有架構的。台灣沒有這種架構,所以知識傳遞出現斷層。

  南方朔強調寫文章要能夠清楚的表達思想,越多人讀懂越好。台灣學院制度必須要改革。他認為台灣是非常依賴化的社會,沒有真正有知識力的人在寫書。雖然要出現大論述很難,但可講安全範圍的論述。

強化表達能力 將科學知識人性化擬人化

  談到一個社會的罪惡感自省,南方朔認為這跟文化有關,「台灣人比較像美國人,文化裡沒有自我約束力」,且台灣是有錢的野蠻社會,喜歡買大車。這跟社會文化價值、教育有關,我們不關心價值,只關心本領。目前這個時代正在形成的新價值,要引進台灣很困難,因為違背現在的生活模式。因此教育很重要,「跟小孩講比較有用」。

  至於有無管道讓大家來關心環境問題?南方朔認為只能針對學校教育來改變。然而表達形式也很重要,譬如西方擬人化的傳統,能增加人對環境的關懷,透過紀錄片、動畫、電影的呈現能讓冷冰冰的事務更動人。他表示「言之成理,用勾引式手法會比較有效」。

  最後關於氣候變遷事實在台灣要如何定位,南方朔認為人類行為本來就會有後果,現在氣候問題的徵兆已經很清楚。但是台灣不會發動改革,最好結果就是「跟的緊湊,就成功了」。台灣是現實社會,依賴太久了反省能力不夠,但是台灣對於急迫感反應很快,如果能找到足夠的人、拍出紀錄片、電影、書是有可為的,要大家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

南方朔推薦書籍:《RISK REVISITED》、《The New Financial Order》、《The Liberation of Life》、《環境倫理學》、《Ecological Economics》、《From red to green》

美國環境主義的起源http://shue98.myweb.hinet.net/c2043.htm

價值論環境倫理學http://e-info.org.tw/node/3465

環境倫理學的挑戰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knowledge/item.aspx?key=904

Bahro, Rudolf(1984). From red to green. Lndon:Verso.

Ulrich Beck著,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 : 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臺北市 : 巨流。

Anthony Giddens.(2001)。《失控的世界 : 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臺北市 : 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