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至週五晚上九點的黃金時間,大多數的人會想看什麼樣的節目呢?除了打動人心的連續劇、輕鬆但有點低俗的綜藝節目、討論公共議題卻只會激起更多對立的口水論壇,還有其他不同的選擇嗎?還是一個可以讓觀眾感動、關心,但看起來很輕鬆,電視台也不一定得資金雄厚的選擇?
在這樣的期待下,去年九月,公視推出了一個真人實境的節目《誰來晚餐》。節目每天拜訪一個素人家庭,並邀請他們的夢幻嘉賓,上門共進晚餐。播出後,獲得許多好評,不僅在收視率上,超越過往同時段的節目(少數戲劇節目除外),亦打開了公視的知名度。製作團隊出外景的時候,常會碰到看過的觀眾過來打招呼,對拍攝的家庭如數家珍。還有人告訴我們,「公視的節目變好看了」!言語中充滿了驚訝和喜悅。
「公視的節目變好看了!」一句簡單的讚美,卻道出了公視長期以來,做節目的掙扎與困境。
公共電視的成立,肩負著沈重的使命。在公視法的第一條中,明訂了公共電視成立的宗旨和目標。「…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以多元之設計,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提高文化及教育水準,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為了不負眾望,公視自建台以來,所產製的節目,總是努力的符合這樣的宗旨。只是它的確中立、乾淨,平衡了商業電視台的色腥羶,但是就某方面來說,卻也顯得保守、傳統、與世無爭。它有著濃濃的社教味,因此難免自外於社會脈動;它很安全,但是也往往沒什麼特色,難以帶領風潮。
先娛樂觀眾 再感動觀眾
能不能先把「提高文化及教育水準」這個沈重的包袱拿開,想想觀眾喜歡什麼?能不能不要這麼與世隔絕,而是貼近小市民的生活,讓觀眾看到社會真實的樣貌?第一次,有人挑戰我們做節目的習慣,要我們別急著給觀眾一堆知識,而是先想辦法娛樂觀眾,讓觀眾開心。而也是第一次,有人試著改變公視節目給人的印象,希望它活潑好玩,別帶著一副夫子之道的嚴肅正經。她們是節目部新上任的經理和副理,一個來自新聞部,一個來自色彩鮮明的平面媒體!不同於以往公視人做節目的思維,她們認為公視不該把自己定位在社教功能上。「創新」、「找到被商業邏輯摒除的趣味和感動」、「貼近社會脈動」、「具前瞻的觀點」,甚至附有「社會運動的精神」,才該是公視節目所應呈現出來的特色與價值。而即便要跟商業台有所區隔,公視產製的節目,也該是電視圈裡的領導品牌!
《誰來晚餐》就是在這樣的理念與企圖下催生的。經理、副理、製作人不斷密集的開會,最後決定以真人實境的方式製作,因為它是個新的節目類型。它直接捕捉小人物面對生活困境的態度與情感,不只觀眾喜歡看,也呈現了現代社會最真實的樣貌。這幾年,各國的公共電視都在研發實境節目,試著玩出精彩的風貌,然而台灣的公共電視卻因為眾多因素,對它望之卻步。為了有所突破,製作一個有創意的實境節目,成了讓公視節目轉型的具體指標。
此外實境節目的拍攝手法與紀錄片相仿,公視長期以來,製作了大量的紀錄片,在技術與經驗上累積了非常雄厚的實力。因此在公視原有的特長上加以發揮,借力使力,讓轉變更有成功的勝算。
類型確定後,該思考內容了。《誰來晚餐》最初的構想,是希望把不同家庭的小故事搬上螢幕,讓闔家觀賞的九點時段,因為家庭的話題而凝聚。而用餐是每個家庭一定不可少的共同經驗,許多動人的故事,都在餐桌上發生。只是素人家庭的故事不能被拍成紀錄片,畢竟晚上九點時段的觀眾,不見得有耐心欣賞節奏緩慢的故事。那麼要加入什麼樣的元素,才能讓這個節目符合實境節目的條件,並且增加驚奇與懸疑的效果呢?
名人拜訪 晚餐桌上驚奇多
掃過一輪電視頻道,會發現「名人」是多數觀眾愛看的元素。只是這些社會名流、公眾人物,都是在攝影棚內,安穩的跟圈內人嬉鬧或座談。如果把他們放到素人家庭裡,會不會變得緊張不自在?當名人變成客人,素人家庭變成主人,雙方位置的大逆轉,會不會產生特殊的化學變化?就這樣,在逆向思考的操作下,《誰來晚餐》的雛形完成了。
雖然有創意,但是《誰來晚餐》在產製的過程中,不只製作團隊有滿肚子的狐疑和不安,連公視內部都憂心忡忡。許多人擔心我們做不出來,做出來也不好看。畢竟這是個不管在形式或內容上,都沒有前例可循的節目。
而一開始,我們的確碰到許多困難。首先,為了呈現各種不同家庭的組合和生活方式,展現多元的價值觀,在挑選素人家庭的時候,就讓我們傷透腦筋。除了報章雜誌部落格,製作團隊更是像拉保險似的,動員周遭的親朋好友,到處尋訪特殊有趣而且全家都願意被拍的家庭。而為了避免讓素人家庭對媒體產生恐懼感,縮短適應鏡頭的時間,加上實境節目的機動性高,必須靈活調度,工作人員勢必得精簡。因此製作團隊被要求身兼數職,以獨立製片的方式,兩人一組進行拍攝,打破了過往一出班至少四到五人的工作模式。
在敲名人通告的部分,更讓我們費盡唇舌。公視對許多名人而言,是個冷頻道,光是邀請他們進棚錄影,已經得低聲下氣了,更何況還要他們走進素人家庭,跟不認識的人吃飯話家常。此外飯桌上的談話能夠延續多久呢?即便我們準備再多的話題,素人家庭畢竟不是藝人,精彩度能夠吸引觀眾不轉台嗎?是否還得安排特殊的事件,更彰顯實境節目的趣味?這些問題,都在一集又一集的製作過程中,透過經驗的累積,和團隊之間的意見交流,一一的克服了。
與社會接軌 發揮公視影響力
節目播出了,果然,觀眾們對節目的創意很驚豔!網路上,許多部落客討論著想找哪位名人來晚餐。觀眾最大的觀賞樂趣,就是根據不同家庭的特色和來賓名單,猜測當晚哪位神秘嘉賓會現身。而讓更多觀眾忠誠的守在電視機前的理由,是因為看到了這麼多不同家庭的真實故事,打動了他們的心。有人因為看了節目,瞭解自己的孩子不想當律師的苦衷,不再逼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有政治人物因為看了節目,明白了一群建築師築夢的熱情,因而改變政策,調整方向。他們都在節目裡,看到了自己跟家人、跟社會的關係,從而產生改變的力量。這些對觀眾的影響力,正是公視節目的價值!
「公視的節目變好看了!」外圍的人或許不知道原因,但是親身參與的團隊卻很清楚,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做節目的理念和想法改變了,所以節目也跟著變了。然而這些改變,還需要公視內部從上而下的支持。作為公視的領導者,如果沒有改變公視節目形象、打破僵化思考和制度的自覺,再有創意的想法都可能胎死腹中。而在前線執行的工作人員,如果無法理解公視節目該轉型的意義,害怕被質疑,害怕失敗,也無法將創意落實,讓它開花結果。
《誰來晚餐》只是一個起點。公視又陸續開了幫老人圓夢的《爺奶搶時間》、讓世界更美好的《扭蛋快跑》等新的實境節目。原有的製作團隊轉戰不同的節目,試著把製作的經驗傳承出去。期望《誰來晚餐》的製作理念,能夠讓公視的節目越做越進步,進而讓公視內部的企業文化,變得更有創意和活力。更期待藉由節目的創新,拉近公視與觀眾的距離,對社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連結:公視《誰來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