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一個民智未開的時代,一群留美學生懷著科學啟蒙的使命,在沒有email、傳真、影印機的情況下,跨海創辦了《科學月刊》。四十年過去,當年這群熱血青年,縱使已白髮蒼蒼,但推動科普的熱情依然不減。
9月19日《科學月刊》第零期四十週年,大家齊聚師大中正堂,並誓言《科學月刊》的下一步,將是召集所有的科學志工,一起來推動台灣的科普教育 。
科學月刊的重要推手─創辦人林孝信,首先表示他是在台灣物資貧乏的年代下,成就了他的科學志業與理想。他說自己從小學時就喜歡物理,然而當時台灣社會貧困,物理相關的書籍很少,深知求知不成的困境,如此成為他推動科普的動力。
現代台灣社會富裕現實,談理想好像太過冠冕堂皇,遙遠不實際。林孝信認為每個時代都需要理想主義者,因為「歷史事件的發生,總是由環境客觀規律與個人主觀努力的複雜結合所產生的。今天的社會氛圍誘導人們趨於現實,才更需要倡導理想主義與奉獻精神。」
發揚公共性 全面啟蒙社會
只有理想主義者才能扮演為《科學月刊》施打強心針的角色。在致詞時,他解釋為什麼會有非自然數的第「0」期出現,而不是直接從第「1」期開始出版,林孝信說,當年創辦雜誌的環境非常艱困,即便大家懷著滿腔熱情,但礙於經費、稿源的籌措之外,最重要的是大家缺乏信心,因此當大夥兒看到第0期終於付梓,不僅凝聚了支持者,還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參與。
公共性在《科月》參與者的身上發揚光大,大家把《科月》出版當作自己的事在做。林孝信說台灣現在私有化社會有公共性的東西越來越少,《科學月刊》的公共性有特別意義。
此外,當年《科月》為了讓窮學生能看,訂價不超過一張電影票,這種理想性造成「要讓馬兒跑,又要讓馬兒不吃草」的窘境,在當年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但《科學月刊》歷經興衰至今,證明了理想不是不能實踐的空談。
林孝信談啟蒙更重要的意義是,希望《科學月刊》不僅是提供科學知識,是要啟發民智,為社會奠定基礎,達到全面啟蒙。
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則認為,《科學月刊》創辦最大的理想不是提倡教育和教材,而是在70年代為台灣提供奠定進步文明基礎的人才庫。
揭露傳統說法 科學非萬能
然而對科學可以「啟蒙」民智、科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唯一途徑等說法,應邀在會中發表演講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王道環就引經據典,反駁這些說法,為科學下了新的時代註解。他提出六點馬克斯韋伯於1918年出版的《science as a vocation》書中對科學的見解,表明他對現代科學的視野:
第一、強調科學無法回答人生的供給問題。
第二、價值是由信仰決定的。
第三、理性與信仰是屬於完不同的領域。
第四、是非問題屬於哲學,不是科學家的,更非科學家的專利。
第五、優秀的學者未必是優秀的教師。
第六、優秀的學者未必是稱職的領袖。
因此強調的是,科學不是解決人類世界問題的唯一途徑;科學研究卓著的人,也可能有狂熱的宗教信仰。
此外,王道還以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 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書觀點為例,從現代社會機構與管理的角度,提出對科學社群的見解。他指出現在社會是許多不同機構同時存在的社會,所以應該以科學社群作為檢討目標。科學社群應該看重的是管理之道,善用人力、物力等資源做創造性活動,目的在促進社會福祉。
非啟蒙唯一途徑 科學只是選項
中國科學家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歷經近一百年的時移境遷之後,科學仍然沒有隨著時代更迭而調適改變。王道還指出「中國科學社」在民國十年就於美國成立《科學》月刊,它的發刊詞跟現在的《科學月刊》是完全一致的。企圖在於認為科學能夠「前民進德」,就是達到啟蒙。反應出留學生覺得他們才是社會進步推手的本位主義,且認為「民權國力」的施展與落實跟學術思想有因果關聯。
王道還指出,「中國科學社」與現代的《科學月刊》,都是啟蒙理想的信徒。這種認為科學不只是求知的方法,甚至是價值的準繩、烏托邦的保證等觀念,會讓現代版《科學月刊》的下場完全一樣,難以為繼。
然而啟蒙時代的結束,就是在於對理性的狂熱與偏執,造成啟蒙理想的傾覆。
原因之一在於,職業科學家社群興起後,大眾科學就不是選項了,科普即成為錦上添花的慈善行動。從五四運動就開始提倡的「賽先生」顯示,科學在東方社會已經是市民運動,也只有在東方社會才有那麼多高中生主修科學。況且「五四運動成功了,現在應該是思考功成身退的方式了。」
王道還認為我們處於一個新時代,科學社群面對的挑戰是「納稅人覺醒」,他們不再接受啟蒙,認為自己才是主子。因此科學家無法再以啟蒙說詞佔道德上風,要接受正式受納稅人供養的事實。
特定歷史文化產物 科學有特殊認知模式
此外,科學家必須承認科學是極其特殊的認知模式,要思考如何與非科學家交往。王道還說到,其實每個社會都累積了大量的自然知識,只有一個社會發明了科學,就是古希臘,他們使用理性的方式立下嚴酷的典範,造成科學與宗教的衝突。
歐洲進入中世紀後,伊斯蘭世界仍保存古希臘學術,但科學卻沒有在伊斯蘭世界發揚光大。我們承認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有因果關係,表示古希臘學術還是要回到歐洲才能開花結果。
即使如李約瑟所言,中國科技在十五世紀之前超越西方,那些科技也是在西方開花結果。然而西方直到現在,還是只有極少數人從事科學,王道還因此質疑,為何我們科學研究起步早,從事科學的人很多,但東方的科學成就卻仍比不上西方。
因此,王道認為,「東方不必再提倡科學了,因為我們已經很崇拜科學了」。但不是說我們不需要科普。王道還表示,應該討論的是知識爆炸的問題,現在教科書越來越厚、學生負擔愈來愈重的時代,有學不完、教不完的知識。「即使是專家,都有可能被細節埋葬掉。」
強調溝通 科普要扮演橋樑
因此科普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應發展成寫給本行專家的科普,寫給其他領域專家的科普,因此科普真正的對象是專家寫給專家看的東西。
然而現在社會大眾更需要科普,因科技產品已經普遍滲透於生活中。現代科普等於科學社群和納稅人的橋樑,使用橋樑而不是啟蒙,強調的是協商的溝通過程。
因此他認為,現代面臨的變化是,多元社會中使得職業社群沒有特殊的特權地位。今天科學的地位,其實是受到政治階層盲目託付的。王道還建議以科普參與公意(public will)形成的過程,並且需積極的參與文化建設。現代已經不能完全依賴科學知識本身,要懂得闡明科學知識的其他意義,並參與建構社會文化有機的部份。「科學應以教養品味來服人,而非以知識來壓人。」
此外,要以專業化解決專業化造成的問題。知識爆炸的後果,使專家越來越專、盲,缺乏常識。因此科學社群內部必須分工,不該把溝通的任務交給民間,必須正視科普專業化的選項。
從古至今科學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部份。最後,王道還以「超越科月」作總結,他認為科學應是豐富語文、文化的創造活動,而科普工作者應是科學社群的大使,科學家應將追求科普視為終生志業。
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慶祝活動項目
一、兩場慶祝茶會:(1)9月19日師大、(2)2010年1月2日台大
二、出版三本著作:(1)《科學月刊》創刊四十周年紀念文集、(2)林照真寫科月、(3)宓世森寫科月
三、2010年舉辦五場研討會
四、2010年舉辦科學到民間科學普及演講活動
詳情請見 www.scimont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