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經貿交流開放,台灣的影視文化產業也卯足全力進行一場文化輸出工程。2009年台北電視節規模空前,不僅吸引了大陸、日本、新加坡、美國等57家廠商參展,參觀人數和採訪媒體也破紀錄,包括英國BBC、半島電視台、美國之音、韓國SBS、中央廣播電台、廈門衛視等,都遠道而來,在台北圓山飯店進行三天的影視文化交流與採訪活動。

  今年的台北電視節舉辦三場國際數位內容電視論壇,第一場討論了主流媒體在新媒體崛起下的未來和優勢。主辦單位邀請到台灣艾傑比尼爾森媒體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德林擔任主持人,以及四位講者,分別為輔大影像傳播系系主任林維國教授、美國Discovery Channel副董事長 Mr. Steve McGowan、尼爾森亞太區產品經理張小玲、英國Channel 4董事 Mr. Hugh Johnson、以及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發展研究部主任黃慰汕。

  王德林首先以幾組數字描述台灣傳統媒體產業的困境。受到金融海嘯和網路媒體的衝擊,過去四年電視廣告收入減少25%,報紙更是大幅下滑40%,然而網路卻在過去三年,廣告收入增加了30%,2007年網路整體營業額甚至超過電視。

電視轉型 強化內容創造收視質指標

  林維國是現場唯一的學術界代表,他關心的是電視媒體的發展和收視率問題。首先他指出成為主流媒體必須滿足六大條件,分別為閱聽眾要多、媒體競爭力要強、社會影響力要大、政經文化聯結要深要廣,加上當代與未來的典範轉移情況、歷史定位與重要性等兩項客觀條件。

  而目前所有媒體當中具備上述條件的唯有電視。雖然過去四年電視的廣告投注量下降了25%,而網路廣告量卻增加了30%,但是林維國認為電視作為媒體產製專業,只會轉型但不會消失。

  然而會如何轉型?跟網路新媒體的關係為何?林維國提出一個三度的穿透式空間概念,意思就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螢幕將是關鍵,未來會出現整合型的伺服器,將所有的數位服務藉由電視螢幕呈現。他指出,在後現代的社會,追求個人化的收視經驗當下,內容勢必為王,因此我們不該只關心媒體匯流,如何提高內容的品質才是重點。

  然而,內容品質要提高,收視率測量也必須進化。林維國建議收視率調查公司必須盡快開發收視質的測量方法。現在包括美國商業電視體系、英國BBC Trust、日本、加拿大、澳洲等都有行之多年的收視質測量指標,能夠探測到深層的收視面向。台灣應該綜合各國指標,並發展適合台灣本土狀況的收視質調查法;NCC也應成立由產官學共管的台灣電視品質評鑑基金會,為台灣媒體內容的品質把關。

數位匯流也創造收視匯流

  英國Channel 4董事 Mr. Hugh Johnson 也認為電視不會消失,且網路和電視媒體的結合,將會創造更大的收視群。他指出目前電視碰到的問題是媒體破碎、相互競爭、以及商業廣告被視覺排除的問題。但是隨著高畫質電視銷售成長以及隨選視訊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為電視創造了非線性的觀看模式,網站會建立視訊內容、電視頻道也會運用新平台播放內容。

  McGowan表示電視會演化 ,從youtube點閱率最高的前十名影片只有兩部短片,而不是大型頻道供應的現象可見,電視的收視需求會持續成長,但會以龍頭頻道為中心。且電視作為網路的內容供應者,將會吸引到原本的網路重度使用者(即輕度的電視使用者),因此創造好的內容絕對是電視產業在新媒體時代的最大優勢。

  美國Discovery Channel副董事長 Mr. Steve McGowan表示,在美國只有4%的家庭有安裝寬頻網路,而沒有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且根據調查,年紀愈大的人平均看電視時間愈長,再者,電視仍然是家庭影視的中心。而就廣告模式來看,導引至網路的電視廣告,其廣告效果比只有電視或網路廣告的效果更好,因有高達47%的人在觀看電視的同時,也在使用網路。

  美國八百家商業和公共電視台因應新媒體競爭,已成立名為Open Mobile Video Coalition(OMVC)組織,計畫增加移動的發信設備,讓電視台可以提供更多的頻道,包括24小時的天氣預報和交通資訊等。

  McGowan提醒電視業者,必須將思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了解「what they want, when they want, anywhere they want 」。此外,必須適應愈來愈多新的影像裝置,他強調新媒體匯流時代,消費者將是最終的贏家。此外,電視產業成為內容供應商之後,版權問題必須解決,避免電視走向音樂和報紙產業的後塵。

電視媒體必須創新 做新媒體時代的龍頭

  在大陸電視產業營業額,每年有兩位數的成長幅度,絲毫不受金融海嘯的影響。而廣東是中國唯一開放境外媒體的唯一省份,加上長年受到香港媒體的影響,在思想與言論空間上較中國其他省分更為自由,同時,廣東也是全中國廣告投注量最大的省份,因此廣東南方集團為了和境外媒體競爭,體認到非集團化不可行,且一定要改革,因此成就了目前的規模和創新能力。

  南方集團的求新求變,體現在新媒體事業上。南方集團發展研究部主任黃慰汕認為,「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媒體」,他們的目標,在網路和手機,包括網路電視、手機電視之外,還要做移動電視、地鐵電視和數位電視,並用現在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去經營,以製作貼近人民生活的節目內容。

  雖然著力於新媒體發展,黃慰汕表示,電視是無法被取代的,因為觀眾對電視忠誠、依賴且信任電視。因此,電視必須發揮內容優勢,成為新媒體的供應商之外,並期待新媒體成為電視產業鏈延伸的管道。

  尼爾森公司亞太區產品經理張小玲則認為,電視網路手機將是相輔相成的。調查數據顯示,年輕族群螢幕使用分散,但電視仍然是被認為最舒適的視聽平台。他認為電視業者必須以web2.0的態度來看電視產業,因為跨平台有助於擴大內容接觸率,此外,跨平台也有助於廣告效果。電視廣告也能提昇消費者對產品的可信度,這代表電視廣告仍然對產品有主要的影響力,因此,內容必須來自於可信任的供應者,而電視在新媒體時代將佔有絕對優勢。

延伸閱讀:

BBC談廣東媒體

大紀元 收視質調查報導

新媒體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