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環境特殊,位處亞熱帶海陸交接處,又位於板塊交界帶,因此颱風、地震等天災事件頻傳,媒體如何妥切運用新聞傳播的力量,並避免如在莫拉克颱風時發生的不當事件。NCC特邀集師大大傳系教授林東泰、卓越新聞獎董事長陳世敏、衛星電視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世新傳播所所長游梓翔以及新聞局處林國忠副處長、董竹英專委等人,試圖討論出天災發生時NCC與媒體的角色定位,並思考將媒體列入整體救災SOP體系之中的可能性。

  莫拉克颱風,沖走了南台灣曾經令人驚嘆的美麗家園,莫拉克在南部災民的心裡留下難以抹滅的悲慟烙印。莫拉克颱風不但震撼了民間與政治界,更凸顯了全台救災體系、傳播媒體與民眾之間的溝通聯繫之問題,而受害最深的就是手無寸鐵的芸芸百姓。莫拉克颱風在台灣造成慘重的災情,政府、救災組織以及傳播媒體都有檢討的必要。因為台灣再也經不起任何滅村事件發生。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表示,從莫拉克風災中,發現中央與官方救災單位未能在緊急第一時間發揮功能,當許多災民求助於政府救難單位時,紛紛發生電話打不進去的情形,顯示平時災難通報系統疏於保養,國家對於急難救助人員的訓練亦不甚積極。

  除了通報系統問題外,近日某有線電視新聞台更被員工爆料,未將災民Call-in災情資訊通報政府救災單位的事件,隨後NCC調查更發現全台只有一、兩家有線電視台有做到通報之責,使民眾對於媒體在災難事件處理的道德操守懷疑再起。

  但是若將所有的過錯,都怪在媒體的頭上,未必能觸及問題核心,世新大學傳播所所長游梓翔教授表示,緊急救難警示與通報系統的建立或許對現在的台灣更為重要。現場媒體記者代表於會中更提道,若能將媒體納入全國救災體系SOP平台之內,或許在災情即時通報與民眾宣導疏散的部分,更能發揮出理想的救災效益。

電視台是否通報 屬自律非強制規定

  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陳依玫,則從另一個角度思考call in議題,她認為民眾若碰到災情發生時,普遍皆不知該通報哪個中央單位處理時,這個時候電視媒體是跟人民最親近,也最容易接近的通報管道。

  Call in係應民意而生,它是民眾在災難發生的一開始,所可以想到的通報管道,倘若媒體已經以現場call in的方式將災情訊息播送至全國,是否還需要特別通報中央救災單位?中央救災單位不可能沒有看到電視新聞call in訊息,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全國災難救助體系的傳播機制身上。固然該有線台事後開除爆料員工之舉值得非議,但政府、民間救難單位、媒體以及民眾之間的緊急溝通橋樑,是否有缺漏之處?這顯然並不是單一媒體的問題。

  陳依玫強調,基於媒體的人道責任,電視台將call in訊息通報全國救難單位,是新聞自律的一部分,應該是組織發自於內心,主動進行通報的行為,並不適合NCC或新聞局立法來進行強制規範。

政府反應慢半拍 民眾只能求助媒體

  陳依玫指出,政府的救災中心行動通常是盲目的,指揮不利的問題在本次風災中最明顯。即使災民將詳細的災情訊息,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寄至政府部門通報,往往政府在十幾個小時後才看到處理。相對於電視新聞在報導災難新聞時的時效性較快,遠比政府部門更有效率指出災情所在。

  陳世敏強調,媒體的責任在於報導新聞,媒體若未能善盡事後通報之責並非全為媒體之過。在此次風災發現,民眾撥打中央與救難單位通報災情時,常因電話線忙碌或線路中斷而無人接聽,以致受災居民無所適從,於是民眾開始求助電視台Call in來通報災情。

  師大大傳所教授林東泰認為,台灣每年都會遭遇颱風侵襲,防災應當從平時做起,因此除了政府與救難單位的努力外,媒體更需要兼負起教育民眾防災知識傳遞,重視天災環境的新聞報導。

  陳世敏表示,NCC的角色在於「組織動員」,應當建構一個「多元通訊網絡」與「災難傳播任務小組」,以確保台灣各地電訊傳播管道的暢通與多元性,在急難發生時,可交互運用「正式」與「非正式人際網絡」傳遞災情訊息,減低單一傳播管道的危機。

緊急救難通報系統 媒體全面串連

  莫拉克風災凸顯了救災單位、政府、民眾以及媒體之間的溝通互動產生結構性的問題,更顯示台灣需要建置一套天然災害標準作業程序SOP公共平台,供救災單位與政府、媒體相互合作,提供民眾最即時的災情資訊以及最暢通通報管道,使救災單位能整合人力、物力與媒體資源,即時提供民眾最新的救災資訊,以減少災情損害程度。

  因此新聞局國內處副處長林國忠亦建議,NCC是否也能規劃仿效美國的EAS(Emergency Alert System),在國內建立一個緊急救難通報系統。在台灣若發生任何重大的天然災害,甚至是恐怖攻擊、核子事故,我們都可以透過NCC與所有媒體聯繫,包括有線、無線電視,以及廣播、手機的簡訊業者,讓災難的最新訊息可以馬上抵達民眾手中。

  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急難通報聯繫網絡,例如NHK公共廣播系統,在地震海嘯發生時會停播節目,告知民眾災難來臨與預防措施,這是台灣可以考慮的方向。美國目前的EAS系統也已經朝行動技術邁進,可即時傳遞救災與災情資訊給相關單位進行參考。若有哪些地方要撤村,可以馬上傳e-mail或簡訊告知相關地方單位。

八八自律協議 修正報導手法

  媒體又如何在整體救災體系當中,尋找自我的角色定位? 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首先肯定在這一次莫拉克風災中,媒體充分扮演好「守望者」的角色。

  他認為「媒體在動員資源方面,迅速建立起聯繫網絡,並迅速執行災區採訪,善盡媒體告知之責,並同時扮演好守望社會的角色。此外,媒體持續性的報導,亦激發起民眾對此次風災的關懷意識,媒體在守望社會角色上功不可沒。」

  但是何吉森同時指出,媒體在本次風災報導當中也出現一些不當之舉。由於媒體長時間報導莫拉克颱風災情,以至於排擠其他國內外重要新聞時間。部分新聞台更為了收視率而出現驚悚內容,亦不時傳出錯誤的報導資訊。再者,媒體還是經常出現消費災民、嗜血、不尊重人性尊嚴的採訪情節。最後台灣媒體密集式的誇張報導,已明顯造成社會的恐懼與不安,這些皆是媒體應當立即檢討的部分。

  對於媒體消費災民的部分,陳依玫說明,目前電視台記者已有默契,特別是在莫拉克風災中已擬定出「八八自律協議」,在記者前進罹難者靈堂時,事前會先徵求家屬的同意才隨後拍攝。記者應當與民眾進行情感的連結,以協助災民情緒抒發,記者其實不盡然一味消費災民。

  游梓翔也指出,台灣媒體的報導普遍訴求畫面的驚悚性,媒體經常利用災區場景與災民衝突的嗆聲畫面,做為報導選材標準,現場若有家屬衝突或崩潰的畫面,更是媒體爭相捕捉之處。

  游梓翔建議,記者在報導天災新聞時,應當建立起一個基準點(benchmarking)以維持新聞的完整性。媒體可能過度集中在一個地點進行報導,使得該地成為明星災區,容易誤導賑災單位救災方向。

  同時游梓翔與林東泰也共同聲明,媒體不能完全以畫面是否好看,做為報導的準則。記者除了站在民眾的角度發聲,提供有用的資訊外,媒體也應該要做政府的左右手,一邊批評政府的錯誤之處,也同時要指引政府一條前進的道路進行救災。